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

2009-12-29 00:00:00周雪林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9期


  我越来越相信,中国许多企业家的一大门槛,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对接,如何顺利地实现个人角色的转型。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的思考与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其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人”的本意。大多数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只能称为“生意人”,目的也只是谋取个人利益。在这里,我们看不见企业的独立价值,因为它只是一种平台或工具,服务于主人的利益。
  然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越来越深的扎根于社会并对其产生影响时,它便会渐渐“生长出”自己的人格价值。此时,企业的“家长”——当初处于“经济理性”而创业的那个生意人,该如何面对自己一手栽培的这个孩子,又该如何处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这个问题有一个标准答案——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然后服从于斯。因为承认企业文化,也就是承认企业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诉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员工一进企业就大搞培训,希望将他们锻造成为一颗颗高效的螺丝钉。然而,企业家自己却有意无意地游离(实质是凌驾)于企业文化,把企业办成了“家天下”,企业价值最终异化为家长意愿。
  危险出现了。当这些名义上的“企业家”将其个人价值凌驾于企业价值之上时,他的眼中其实没有企业,只有自己。我相信,正是这一个区别,导致虽同是1987年起步、都做成了好几百亿元规模的企业,黄光裕倒下了,宗庆后还站着(P124)。即便如此,宗庆后仍没有最终完成“个人角色的转型”。他强大的个人领导力是否能发展成娃哈哈可持续的竞争力,能人企业在创始人离开之后能否基业长青?这不仅仅是拷问娃哈哈的问题。
  本期封面专题讨论的公司政治,也关乎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的权衡。在花旗联合CEO的权力角逐中,里德认为“政治是丑恶的”,避免卷入权力争夺“恶”的表演中。这或许符合他个人价值的准则,却让权术派桑迪上位,而事实证明,桑迪的夺权阻碍了花旗的长远发展。这就是公司政治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纠结之处。
  人们提到“公司政治”往往讳莫如深,认为无非是个人私利的角逐和不同派系的暗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未曾想去理顺并管理。然而,如果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出发,不可避免的公司政治不能被停留在个人私利的角逐层面,而应该重建一种更为理性和工具化的思维,为企业价值服务,这并非不可能(P56)。
  本期杂志还研究了在国内外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P110),独家刊载了获得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案例评选大奖的俏江南案例(P85),并以比亚迪的生产线创新为例,探讨了“中国制造”如何赢得未来(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