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视盘个点,一个频道一张脸

2009-12-29 00:00:00黄小跑
今日文摘 2009年8期


  虽然YouTube在谋杀电视、BT族在抛弃电视、PPS在偷袭电视。无可否认,电视仍是巨无霸,尽管它正在一片风声鹤唳中独撑主场。每当你合家欢地在吃一顿美味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打开电视,而不是打开电脑。
  打开电视,你会发现,林林总总,乱七八糟,你家的电视里居然已经拥有了百十来个频道,虽然很多频道你不会停留上一秒。于是,手拿遥控器不停地从一台换到最后一台,成了我们看电视的常态。现在很流行手指肌腱炎,50%可能你是个短信族,50%可能是你按遥控太频繁。
  一个西瓜(CCTV)、两个苹果(凤凰卫视和湖南卫视)、一地芝麻(各地方电视台和卫星频道)是多年来我们电视机里的生态,不但西瓜苹果努力着让你记住它,就是那一地芝麻,也拼命着让自己看起来有那么点与众不同。
  
  凤凰卫视中文台:一个从早说到晚的频道
  
  这个频道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用他们自己人,窦文涛的话说,就是一个从早说到晚的频道。一开始一个人读报纸,两个人对着说时事,接着三个人抢着说笑话,四个人品茗谈道,然后是五个人辩论,一群人一起吵。
  再来看看凤凰台的栏目名:《鲁豫有约》—— 一个人约上一帮子人一起聊八卦;《世纪大讲堂》—— 一个人给一群人上课;《一虎一席谈》—— 一个人挑逗着两帮人说;《有报天天读》—— 一个人捧着报纸说;《文涛拍案》—— 一个人就这么说。
  不过你还别说,他们就这么说,愣是说出一个上市公司来,还从小盘搬到了大盘。每当出了什么大事,你的第一个反应会是:快去看看凤凰卫视怎么“说”!
  代表节目:《锵锵三人行》
  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是一个完全体现个人风格的脱口秀节目,“锵锵”是个拟声词,凤凰的叫声,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流传了千百年,把这一文一武的两个词组合到一起,产生一种类似京剧舞台的戏剧氛围,与栏目“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宗旨相吻合。
  《锵锵》的十年,嘉宾像流水一样来来去去,当中混得最脸熟的是许子东和梁文道。和窦文涛一起成为《三人行》的铁三角。《锵锵三人行》做的是一张嘴的生意,3把椅子和3个杯子的“话痨”节目,十年里套回了上亿元的广告投放。《锵锵》节目组没有固定资产,就连嘉宾坐的3把椅子也不是自己的,“后来有个潮州的观众看我们穷,自己烧了点瓷器给寄来,说看你们太惨了,老是那几个杯子。”窦文涛自我解嘲。
  代表主持人:十年话痨 窦文涛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在娱乐受众的同时,他自己身心也得到清洗,受众在被娱乐的同时,发现愤怒已被消解殆尽。
  “锵锵”的收视率源于窦文涛的“掰扯”,他在节目里没有播音腔,让人记得他还是节目主持人的是那句“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看“锵锵”小将们读王朔的书、看窦文涛的“三人行”、唱周杰伦的歌,嘻皮雅脸,混入社会,长大成人。老“锵锵”们则有台必凤凰、凤凰必锵锵,混迹餐桌、遗情酒店。
  
  中央三套(文艺频道):煽死一个算一个
  
  香港艺术家林奕华说:“当中央台的部分节目如《艺术人生》等在我们家的电视上出现时,没有别的形容比‘沙漠中的清泉’更能道出我们有几受用和感激。”
  以追求煽情为最高目标,文艺频道继承了我们文艺晚会的传统,无论是访谈还是晚会,亲情,老爸老妈,十年前的朋友,多时未见子女,一通猛轰,不弄得你泪水横飞誓不罢休。
  或许为了平衡频道感觉,央视三套也开办了诸如老毕主持的《星光大道》这样的轻松节目。但本性难移,在这档PK才艺的节目中,身世悲惨PK却占了重要比率:要想观众多投票,选手还要把别人说哭了才行。比赛变比惨,真的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但在这个人人精神麻木的年代,能让人哭笑不得,也是门功夫。
  代表节目:《艺术人生》
  对综艺节目来说,表演成分浓厚点属于正常现象,但给王刚放一段在美国读书的女儿的电话录音,拉来王姬在文工团一起跳舞的队友,请接受过王昆资助的歌手现场来一番告白,诸如此类,算尽机关,原以为编导真是要讲人生,论艺术,结果却发现都只为了一个字:“煽”,不把嘉宾弄哭绝不罢休。
  如果《艺术人生》只能用流泪的方式来完成节目,在迅速“辉煌”之后,可能会更迅速地走向没落——事实也证明如此。其实以后诸如“要事业还是要家庭”等等和“妈妈老婆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一样非此即彼的问题还是少提为妙。
  代表主持人:朱军
  煽情对于朱军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他访问张学友的那期,也成了他的“巅峰之作”。
  “我们都知道,张学友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朱军以这样的开场白展开了他对张学友的访谈。张学友看着朱军,说:“什么得意,我听不懂。”就是在这样的开场下,磕磕碰碰地完成了45分钟的节目。这次发生在两个不同空间的《艺术人生》之后,朱军第一次听到了让他“下课”的呼吁。
  
  湖南卫视:从山寨到山寨大王
  
  在“山寨”这个词还没有流行开时,当年的湖南卫视就已经脚踏实地开始履行起山寨精神。从最早的模仿台湾综艺节目的《快乐大本营》到最近的模仿美剧的《丑女无敌》,尝到甜头的湖南卫视,誓将山寨进行到底。因为先行一步,山寨别人的他们,也成了别人山寨的对象。在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俨然已成为山寨大王。
  湖南卫视的大标识是个黄色的椭圆,于是不屑者就称呼它为“芒果台”。不过想想,其实一个能有自己绰号的电视台,是一个有江湖地位的电视台。
  代表节目:《快乐大本营》
  看着李湘从少女到少妇,看着何炅老师蹦蹦跳跳10多年,看着维嘉眼角长出皱纹。总之,湖南卫视能在国内电视台脱颖而出,打出的最关键的王牌则是娱乐节目。自《快乐大本营》兴起之后,他的相关节目与“快乐”皆有缘。
  代表主持人:李湘、何炅
  就和湖南长沙火宫殿里的臭豆腐一样,不喜欢的掩鼻而过,喜欢的人趋之若骛。
  
  他们一直在努力
  
  上海东方卫视:歌舞升平
  东方卫视依托上海文广集团,抢占全球华人华语和娱乐制高点。此举比湖南卫视起点高,优势明显。2006年试水的《舞林大会》撼动了湖南卫视的娱乐地位,东方卫视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吸引,也令其他卫视叹为观止。
  广西卫视:依托女性发大财
  广西卫视的成长也离不开电视剧,大规模的播出,精确的剧场细分,是广西卫视成为安徽卫视之后的全国观众忠实选择。另外他所明确的女性特色、民族特色、东盟特色三大特色定位,让他比安徽卫视多了一些发展空间。在全国模特比赛经营一片惨淡的情形下,广西卫视独揽多项模特赛事,并取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浙江卫视:深挖洞,广积粮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瞬间走遍全国、红遍全国,并一度引发“挑麦”、“谁唱”等模仿狂潮;“最平民”的跨年演唱会以“纯草根”姿态,直接叫板湖南、江苏,崛起之势令业内同行敬畏非常,2008年度的中国蓝响亮地表达了野心。
  江苏卫视:整合情感资源见效
  在整合《超级调解》、《服务先锋》等2006年收视表现较好栏目的基础上,重磅推出日播节目《人间》,使得江苏卫视同时段稳居省级卫视第一,成功拉动了江苏卫视的晚间及全天收视。
  广东卫视:境内外的挤压
  广东卫视面对的压力比任何一家省级卫视都强烈。这种强烈主要来自于体制之外的香港、亚视等节目干扰。但是广东卫视以“财富”特色,和日本电视机构合作的《赢遍天下》具有较强实力,方言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持续热播为广东卫视赚回不少资本。
  四川卫视:故事串串香
  四川卫视近年来被挤压到边缘地带。四川卫视亮出故事定位,找到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形态。
  山东卫视:情义天下
  山东卫视在近年来遭遇了“寒流”,被挤出强势频道的行列。山东卫视在坚持“情义天下”定位的同时,也发出“娱乐致死”的呐喊。
  辽宁卫视:七星角力
  辽宁卫视充分利用东北幽默资源、二人转资源,联手赵本山,推出的《刘老根大舞台》吸引了一大批热爱东北风情的人们。而《乡村爱情》反复播放,收视率依然不减。
  吉林卫视:幽默中国
  吉林卫视主推“幽默中国”地位。但是针对其实力和魄力,吉林卫视还不具备“幽默中国”的能力和条件。
  河北卫视:文化支撑
  沉默多年的河北卫视,2006年终于改版,打出了不偏不倚的“新闻+文化”定位。不管定位准确恰当与否,河北卫视总算迈出了前进的步伐。目前尚未出现优势的竞争资源,但是从理念上已经确立了“原创性”和“本土化”,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东南卫视:银河娱乐新风尚
  东南卫视占据东南沿海,近水楼台领略东南电视流行时尚。东南卫视的海峡新闻资源和娱乐节目风格成为其发展的双刃剑。清醒的屏幕、靓丽的主持人、开放的娱乐形态,争取到了不少外地观众。
  新疆卫视:时差哈密
  新疆卫视曾一度定位为歌舞频道,力图将歌舞之乡的魅力舞姿推广到全国,因为时差原因,新疆卫视在电视剧场播出时间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贵州卫视:西部掘金
  电视的崛起与地方经济没有必然联系,贵州卫视的崛起就是证明。连续几年来贵州卫视一直处于西部领先位置。当然依据的也是电视剧播出量和播出编排。但是在品牌营销中,贵州台引领电视频道区域化竞争风潮。
  旅游卫视:仍然坚守
  海南旅游卫视并没有实现他未来三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夙愿,尽管节目做得好,但是观众人气不旺,是困扰旅游卫视的关键。旅游卫视也不得不屈身选择了电视剧拉动。尽管剧场不多,剧目也反复重播,但是旅游卫视仍然坚守在专业化频道的阵地上。
  (刘琳荐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