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把写诗文作书画的酬劳都叫做稿费,古人则称之为“润笔”。稿费也好,润笔也罢,不同阶层的文人,差距堪称悬殊,有一字一两块钱的,也有一字两千块钱的。
皇甫涅稿费一字6匹绢
关于古人稿费,顾炎武先生列过一个清单:司马相如给陈阿娇写《长门赋》,600个字,得铜100斤(汉时一斤有258克);杜牧给韦丹写《韦公遗爱碑》,500个字,得绢300匹;韩愈给韩宏写《平淮西碑》,1500个字,得绢500匹;皇甫浞给裴度写《福先寺碑》,3000个字,得绢18000匹;白居易给元稹写《河南元公墓志铭》,1400个字,得铜钱70万;王禹偁给西北军阀李继迁草拟委任状,300个字,得马50匹;杨大年给寇准草拟委任状,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好(这句话只有8个字),寇准额外付银200两。
如果您对汉、唐、宋_一代的物价有所了解,并从购买力角度一一换算的话,您会发现,上述几位在当时都颇负盛名的文人中,稿费最高的是皇甫浞,这人一个字6匹绢,折合人民币2340元;稿费最低的则是司马相如,一个字43克铜,折合人民币一块五。其他几位的稿费标准大致介于一个字16元到1200元之间。 皇甫湜一个字就能拿到两千以上,实在是超级生猛,而司马相如一个字一块五,放到今天也绝对不能说太少,因为韩寒同学办杂志征稿,开出的价码也不过一个字一到两块钱而已,就这还被媒体炒到了天上,号称已是“惊人稿费”了。
据笔者猜想,顾炎武先生尽管在明末清初时威名赫赫,应该也没有拿到过很高的稿费,因为他列举完杜牧、韩愈、司马相如等人稿费之后,来了这么一句:“自古文人遭际,定有穷达之不同,今世文人润笔,争如汉唐之厚?”这句话洋溢着怀古之情,暗示顾炎武很可能生活在一个低稿费时代。
得到高稿费的只是极少数
顾炎武先生的叹息颇有些怀古伤今的意味,不过他可能忽略了一件事:史书上记载的永远不会是历史的全貌。司马相如和皇甫湜等人稿费高,并不代表他们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稿nkjGPwmklZ1QajColwvH5F6Og60CmeC4JU8JkCi59Ok=费都高。比如说,唐朝有一文人叫斛斯融,给人写墓碑为生,类属职业撰稿人,他的稿费标准就很低。杜甫有一首诗描述斛斯融的卖字生涯:“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挣的钱非但不能养家,还经常有人拖欠稿费。宋朝还有一个人叫方回,给人写序,平均每100个字只有5文钱的稿酬,按当时物价,每天写一篇千字文,挣的钱也刚够吃饭。
可以想见,在当时高稿费的皇甫浞们只是非常鲜见的成功个案,而方回和斛斯融等低稿费作者才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代表人物。
一字值百元机会只一次
即便是那非主流的一小撮儿,也并不是总能享受高稿费。明朝艺术家徐渭,在杭州一衙门当师爷,替领导写过一篇只有600字的《镇海楼记》,领导奖励他纹银220两。现在那篇《镇海楼记》收录在中华书局1999年四册版《徐渭集》的第611页到612页,您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数一数,总共766个字,不计标点的话(古人写文章本来没有标点),才647个字。也就是说,徐渭一个字的稿费是白银三钱四分。
对于写一篇文章挣220两银子这件事,徐渭在回忆录里提过,但是他没说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他死后半个世纪,另一位文人张岱作了考证,说这件事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不过按照徐渭老乡、绍兴学者盛鸿郎先生的研究,徐渭直到嘉靖四十年才写了《镇海楼记》。
嘉靖四十年,江南米价在每石8钱左右。又据左光明先生《中国度量衡考》所载明代量器,当时一石有96公升,装米160斤。160斤米卖8钱银子,说明一斤米只卖0.05钱银子,而现在一斤普通大米要卖到两块钱,按此粗略推算,一钱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40元。如前所述,徐渭写《镇海楼记》,一个字的稿费是白银三钱四分,折合人民币136元。
拿到这笔高额稿费,徐渭很兴奋,甚至还给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上说:“我做了10年师爷,跟了三任领导,还没哪位领导像您这样照顾我呢。”可见他拿一个字100多块钱稿费的机会肯定也不多,一旦撞上这机会,自然对签发稿费的领导心存感激。
委任状和墓志铭稿费最高
唐宋时期稿费最高的文体有两种,一是委任状,二是墓志铭。宋太宗在位时,翰林学士写一篇委任状,至少能换10匹绢,如果给富商或大官写一篇墓志铭,至少能拿铜钱50贯,稿费标准很可观。可是并非每个翰林学士都有资格去写委任状,也并非每天都有富商和要员过世,所以拿高稿费的机会很少。撰稿人之间的竞争却很激烈。唐朝后期,“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这情形像极了韩寒发出征稿贴后,几十万作者蜂拥而至,纷纷往他信箱里砸稿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