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外国同事问我:“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说的中国人,确切地说,是来自内地、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同事疑问的由来,是他们接触到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嘴里说的不一样,给他们造成困扰。 在语言相通的新加坡,思维和文化的沟通,竟然有天然的鸿沟。
在语言完全不通的国家,大家则少烦恼。他问:“你们为啥只能生一个孩子?”我答:“因为再生,中国就爆炸了。”简单的语言更容易交流。嘻嘻哈哈就过去了,难的也说不清楚。 有时候,我们过高估计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别人对中国的兴趣。其实,老百姓的感受不一样。
即便在距离中国这么近的东南亚,即使和我们有血脉关系的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对我们也不甚了解。
更多反观我们自己:世界平了,我们的心态放平了吗?我们有没有大国优越感。轻视别人的文化?我们的某些作为,有没有让人感到不舒服?经济稍微富裕,我们有没有时而露出十足的“凯子”气?
我曾和一个哥伦比亚的男孩做过一个月的邻居。有一次,我问他:“你手上戴的绳子是什么?”他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标志,出国就会带着。我很爱哥伦比亚,那是个美好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哥伦比亚被很多人称作“非常危险的地方”、“大毒枭猖狂的国家”。一个孩子对自己国家爱的表述,是那么自然、得体,让我始终觉得那里是美好的。 我也是“说不得的中国人”。记得刚出国时,上英语课,老师拿来一篇讲中国问题的剪报,作为那堂课的学习材料,上面确实没说几句我们的好话,气得我差点冲出教室。 评判又怎样?讽刺又怎样?不能对这些泰然处之,是不习惯,还是不够自信?
曾经的旅行、出差,似乎是脚不沾地的。刻意地“像当地人一样生活”,采访体面的海外人士,似乎大家在外生活得都不错。真正接了地气儿,残酷的数字告诉我们,这些人不会超过各国华人的5%。 杂志上异国的美好印象,和异国生活的大多数中国人,更多时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莫扎特的小提琴再动听,大多数华人还是一头扎在餐馆里,一盘子一盘子地炒菜;布拉格广场的玻璃再五光十色,90%的华人还在城市边缘的大市场倒货。
大家还在重复有中国特色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每个人心境的扩展,都要经历一段阵痛。中国人放软自己的身段如此;外国人真正地了解中国,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