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如何刺激国内经济

2009-12-29 00:00:00左小蕾
中国市场 2009年20期


  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只能”用在国外的外汇储备也是可以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
  
  外汇只能用在海外的逻辑
  
  外汇储备表现为央行的“对外资产”,不表现为财政部的资产。它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从企业和个人手上,按照当时的汇率“买”回来的。外汇储备对内是央行的负债,对外是央行的资产。它不能像4万亿那样,作为财政收人通过的政府支出,直接投放进入中国经济运行。
  进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要转身投放进入国内的经济运行—定要再转换成人民币,这就意味着二次兑换。其思路等价于央行开放印钞机。在央行的外汇资产负债表上显现的是“外汇资产”,外汇资产的购买力在国外,这是“外汇只能用在国外”的逻辑。
  
  直接把外汇用在国内的误区
  
  现在有人建议把外汇发给老百姓,刺激老百姓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例如,有建议把目前近2万亿外汇储备,发1万亿给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把外汇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消费,l万亿外汇又回到央行,2万亿外汇没有变化,但是央行同这1万亿外汇进行了二次换汇,多发了等价于1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如果老百姓把外汇拿到外国消费,首先没有直接刺激中国经济的作用,更糟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少了1万亿美元,但是央行已经是等价发放了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结果与上面一样,不是货币危机就是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有人建议说政府到海外市场上去购买消费品,然后免费发给老百姓。首先,这一招与刺激国内经济无关,如果进口一般消费品,还可能打压国内市场。同样的是,这样一来,外汇储备也减少了1万亿。央行已经等量发出的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给国内经济的后果与上面的各种建议就“殊途同归”了。
  有观点认为,央行只要不发票据对冲结汇的人民币,把外汇再兑换成人民币用在国内,就不会增加流动性。这是一个非常似是而非的说法。央行发票据对冲的是已经发出的、已经在经济运行中的货币,目的是减少这些货币再创货币的能力和乘数效应,与二次兑换产生新增货币发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央行的票据发行对央行的外汇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2万亿美元与等价的人民币的债务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二次兑换以后,央行外汇资产负债表上的2万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债务就增加一倍,仍然逃不出货币危机与人民币贬值和通胀的命运。
  曾有观点认为,我们把外汇储备投资海外,然后这些钱叉通过外国机构转投中国。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投资在海外1块钱是1块钱的外汇储备,当外国人得到这1块钱的融资,再投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又增加了1块钱,而原来投资的那1块钱仍然是我们的外汇储备,我们现在有2块钱的外汇储备。
  
  外汇如何“用”在国内
  
  外汇储备支持中国经济应该是按照经济学常规运作的思蹴
  首先,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中国具备较强的外债和其他正常外汇需求的支付能力。在危机时刻,对于稳定外国直接投资、防止资本大规模流出是重要的实力保证。
  其次,较大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推动进口增长来拉动国内的投资增长。可以通过企业向银行贷款,换成外汇,用来购买更多的国外技术和相应的机械设备,最后都将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如果能够进口一些环保和能源有效使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不仅从投资角度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而且也是对全球关心的环保和气候变暖问题的积极回应。
  中国增加进口,不仅拉动中国经济,而且对于出口国的经济也是有利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这样使用外汇储备是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贡献。只要一些国家能够解除一些技术和产品的出口限制,相信中国的进口需求,中国可以对出口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做更大的贡献。
  外汇储备可能还有许多途径为经济增长作贡献,为国民谋福利。但都必须是上面建议的海外开“花”海内“香”的方式。否则,后果不是货币危机,就是通货膨胀。(摘自:《证券时报》2009年3月2日编辑: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