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鲁西北平原上,在京杭大运河东岸,坐落着被历代誉为“弦歌古郡”的武城县。
然而很遗憾,就在这犹如史诗般的古郡内,既无纵横的铁路、也无丰富的矿产,交通不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尤其是解放前,广大的劳动人民煎熬在贫困与黑暗之中……
据史料记载,武城有电的历史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的。武城县解放后,八路军六旅后勤部购来一台25马力的柴油机附带一台3.5千瓦的发电机,用于县“公盛”油厂的动力和机关办公照明。发电机可供50余盏灯泡。1954年油厂规模扩大,发电机改为25千瓦,以锅炉蒸汽为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供全厂照明。1958年,武城县成立了发电厂,厂址设在原油厂。并从外地购进2台罗马尼亚发电机组,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电力发展步履维艰。
直到20世纪70年代,武城县城仍然流传着几句耐人寻味的歌谣,名曰“武城八大怪”:“柏油马路坑连坑,汽车棚里跳舞厅(指公交车上的乘客如同跳舞一般);自来水无人供,水井打在运河中(县城没有自来水,天天到运河河道里的土井上拉河水吃);一条马路一盏灯,电灯底下煤油灯;电业摩托使人拥……”这几句诙谐的歌谣虽浅白粗俗,但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县城的城市面貌、居民生活、供电状况等经济落后的现状。那时,电力能源非常紧缺,广大农村没有电,武城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自备小发电机,发电自用。县城的供电既紧缺又不正常,随时停电,电灯底下必备煤油灯。不仅停电频繁,而且电压忽高忽低,灯泡时常披烧毁。
改革开放之前,武城境内无一条110千伏的输电线路,仅有从德州来的3条35千伏线路。县电业公司仅有1辆三轮摩托,1辆小卡车,且车况很差,启动困难常用人推。电力施工时,无任何机械施工,全靠人抬肩扛。而不像今天,电力施工有起重机械,树立杆塔轻轻一抓就起来,省工省力。1977年,全县15个公社有14个通了电。农村通电占全县的3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武城的电力事业迅速发展。武城在加快电网建设的同时,努力实施扶贫工程。1994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1995年,又实行了户户通电,使全县3364户无电户圆了自己的用电梦。电通了,群众致富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滕庄镇第十村村民黄砚新,通电之前家贫如洗。通上电的第一年,他筹款购买了一台轧面机,专门加工面条,头一年就获利8000多元,第二年,他又添置了2台轧面机,日子越过越红火。他感慨地说:“有电和没电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能致富多亏了国家的政策好啊!”类似的致富个体户不胜枚举。
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广阔天地里,哪里在建设、在发展,电力就随时跟到哪里,使电能源源不断地流到那里,送去光明和动力。电力员工以优质的服务架起与百姓连接的彩虹。该县杨庄乡原是个有名的穷乡僻壤,人称武城“小西藏”。该乡有20个行政村,2.1万人口,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农业为主导产业,工副业寥寥无几,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春风吹进了村村户户。以农为主的杨庄乡人穷则思变,积极行动起来,发展农业的同时大上工副业。该乡人民依靠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棉花、油料加工、电焊条制作等工副业,掀起大办民营企业的热潮。为保障边远乡镇的电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武城电业在1995年架起两条直通杨庄乡的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并设置了杨庄供电所。使该乡得到了充足的电力能源,为民营企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春天,为满足杨庄乡一带民企增长迅速的状况,武城电业公司又架设了一条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民企发展迅猛,但有不少单位缺少资金,杨庄乡工业园区又同时新上三家浸出油厂,各投资6000万元到一亿元不等。因上电投资困难求助武城电业公司,电业公司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决定先行垫付40多万元,把该公司安装队伍拉过去,仅半月时间就施工、安装完毕。如今,该乡已上变压器327台,其中农村照明27台,供电量全年达2314万度,杨庄乡已有棉花加工厂208家,纺纱厂6家,油料加工厂6家。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南方一些棉纺企业因资金困难纷纷停产或倒闭,全国的棉纺加工效益平均下降2.6%,但此时杨庄乡棉纺企业的效益却逆市增长5%。今年1至5月,该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15亿元,利税2.7亿元,新建续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棉纺项目14个,新增9万纱锭。一个以农为主的贫穷乡镇迅速转变成了鲁西北出名的棉花、油料加工和纺织基地。滚滚的电力能源让百姓们搭起了尽情施展十八般武艺的舞台,在充满希望大田野上,为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奋斗着……
今天,武城电业公司已拥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容量217.5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8座,容量87.9兆伏安;固定资产29197万元,年售电量3亿多度,是改革开放前的18倍。该县电业公司连续18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成为山东省、全家一流的县级供电企业。
喜看新农村、新电力的今天,这里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电脑,电暖气、洗衣机、电磁炉的农户已不在少数,该县正大踏步地向电气化村迈进。夜晚,当您漫步武城县城区,会看到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乳白色的华灯,橙红色的路灯一行行通向大街的尽头。休闲娱乐的人们在灯光下翩翩起舞,情侣们漫步在灯影婆娑的浪漫之中,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玩耍嬉戏;街道两旁,幢幢高大的楼房、门楼等建筑被串串彩灯勾画出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轮廓,霓虹灯变换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把城区装扮得格外美丽;工厂里机器轰鸣,施212地明亮如昼;广场的音乐喷泉随乐声起舞,游人如织,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如今,古郡武城“一条马路一盏灯,电灯底下煤油灯”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那首诙谐歌谣也已成为武城人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