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9年10期


  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个时期的特定活动,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战胜风险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真正做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一年前的今天,大地颤动,江河失色,中华民族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甘肃是重灾区之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迅速反应、紧急动员,沉着应对、周密部署。全省上下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开展了一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抗震救灾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一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展应急抢险。地震一发生,省委省政府就立即派出负责同志赶赴灾区了解灾情、组织救灾;连夜召开会议,对抢险救灾作出部署;主要领导同志随即赶赴灾区,在一线指挥抢险;兰州军区、兰州军区空军和省军区、武警总队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大量人员和物资支援抗震救灾。到5月18日,灾区受伤人员全部得到救治,遇难人员善后事宜得到妥善处理,灾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基本恢复;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更是直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二是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生活。落实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包户责任制,完善县乡村救助体系,做到乡无漏村、村无漏户、户无漏人,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三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灾区。在全社会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捐助活动,累计收到社会各界的各类捐款35.8亿多元,各种救灾物资价值12亿多元。四是及早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应急抢险阶段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开始规划灾后重建工作,受灾群众住房建设陆续启动。截至目前,受灾较轻地区的住房已全面修复和建成;重灾区的农村受损房屋基本得到修复,74.8%的农村重建房屋已经竣工。同时,重灾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工农业生产设施的恢复重建,已纳入国家的总体恢复重建规划之中。正在按项目分步实施。
  总体来说,目前灾区生产生活得到全面恢复,灾后重建进展顺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灾区广大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我省重灾区,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这场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甘肃精神的又一次提炼和升华,是我们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同这场历史罕见的巨大自然灾害顽强拼搏的过程中,全省广大军民表现的崇高精神,气壮山河、感天动地!这种精神,是胡锦涛总书记精辟论述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对甘肃精神的又一次提炼和升华,是我们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之所以能够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党始终把人的生命财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地震一发生,省委、省政府以最快速度组织动员全省党政军民开展了抢救生命财产的工作。我们始终把抢救伤员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救治,对危重伤员由直升飞机送往医疗条件较好的天水、兰州等地救治;对重伤员送到了市州府所在地救治;对轻伤员就近安排进行救治,做到了没有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新的伤亡。我们对受灾群众的生活作出详细安排,在天水设立了物资转运站,把筹措到的各类救灾物资迅速送到受灾群众手中,确保群众生活得到保障。我们不断完善市县乡村的救助体系,救灾物资发放向重灾区、重灾户倾斜。针对山大沟深、交通阻断的实际,派万名干部深入救灾一线,排查灾情。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我们采取搭建活动板房等办法,尽快恢复了学校、医院的正常运行,着力解决学生上学和群众就医的实际困难。在尽快解决群众饮水、食品供应等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把受灾群众住房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及时制定补助政策和住房建设规划,及早开工建设。
  从应急抢险到灾后重建,各级党委政府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抚慰每一颗心灵、关爱每一位公民,把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民福祉的关注摆到了头等重要位置。这种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救灾理念,鼓舞着受灾群众奋起自救,激励着全省上下全力以赴,也教育着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宗旨。可以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增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是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的充分展示。
  这种精神就是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民族,尤其是面临风险和考验时,表现得更加坚韧、更加无畏。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甘肃人民充分彰显了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大多数发生在农村,主要分布在大山区和深山区,山越高灾情越重,救助的难度越大。主震之后余震不断,最多的一天发生三四百次余震,加之我省又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危险。在道路阻断、通信中断、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余震频发的现实威胁面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哪里灾情最重就冲向那里,哪里有生死考验就挺进到那里,在抢救伤员、打通道路、抢通宝成铁路109隧道、疏通嘉陵江堰塞湖及帮助受灾群众清理废墟的过程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赢一个又一个硬仗。真正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地震灾害发生的当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医护救援人员就从全省各地奔赴灾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灾区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许多人在失去亲人、家园被毁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团结带领受灾群众奋起自救、重建家园。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甘肃人民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有大爱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怀,把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了陇原大地上。
  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甘肃精神的核心内容。面对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要举全省之力奋力抗震救灾。我们把自力更生同国家支持和社会援助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扶贫开发相结合、恢复生产同调整结构相结合、防范次生灾害同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相结合,积极引导和组织灾区人民群众进行自救,自己动手先行开展灾后恢复重建。陇南、甘南等重灾区本来就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地震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困难,但灾区人民没有在地震灾害面前低头,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抱怨、不徘徊、不观望,以空前巨大的能量同灾难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拼搏。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灾区人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咬紧牙关,挺直脊梁,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与创造。
  在全省上下尤其是灾区人民的艰苦努力下。目前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回顾一年来的奋斗历程,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使我们更加坚信:多难的中国必将在磨难中更加坚强地奋起,勤劳勇敢的甘肃人民必将在困难与挑战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种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越是困难的情况下,这种精神的力量越强大。正是凭借这种精神,灾区人民经受住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在特大灾害面前,全省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省内省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顷刻间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广大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疗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协调一致,戮力同心;社会各界倾力支援,共克时艰,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地震一发生。我们就在全社会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捐助活动,为灾区筹集了大量的救灾款物。在灾后重建阶段,全省各地和所有的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各大型企业,都承担了相应的帮扶任务,省直机关的公用经费一律节省10%用于灾后重建。中央作出由广东省深圳市对口支援我省重灾区恢复重建的决定后,广东省和深圳市积极响应,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广东省深圳市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帮灾区之所需,全力以赴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援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国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树立了典范、作出了榜样。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脉深情,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
  
  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个时期的特定活动,但用鲜血和生命、爱心与奉献、拼搏和汗水铸就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融入了陇原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当前,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发展路子,确保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对我省来说,没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就业、财政等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灾后重建也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全省工作大局。我们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把扩大投资同扩大消费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当前经济增长同为长远发展打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的力度,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人民生活上,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办成一批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抓紧解决就医、上学、行路、饮水、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解决和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以住房为重点的灾后重建步伐,确保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我们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要围绕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努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要着眼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改善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手段,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提高利用域外资本的水平。要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问题,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努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由于受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我省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在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欢呼声,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甘肃的事情,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继续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着眼于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抓紧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延伸阅读
  究竟什么才是对这场地震最好的纪念
  
  “5·12”是一个揪心的日子,是一个改变生活历程的日子,是一个永远需要有历史记住的日子。在“5·12”一周年之时,地震灾区,全国各地,以及各大媒体围绕见证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将纷纷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有的已经在实施中。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这场地震最好的纪念?
  5月4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深入灾区调研时指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要加快民生恢复重建,认真做好“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安置帮扶工作,努力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
  刘奇葆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这一年,英雄的四川人民自立自强,崛起危难,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正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是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力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灾区建设得比地震前更好,努力实现灾区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一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倍加怀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生者图强,面向未来,化哀思为动力,更加自立自强,更加坚强坚韧,坚定乐观地应对和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何福平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