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体里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女人;她育有3个优秀儿女,却有二段不堪回首的婚姻;她是中国第一个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却在10年后重返上海;她是一个卖春卷的小商人,却奇迹般地成为世界第三大钻石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她是唯一至今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又是一位坚强慈爱的中国母亲。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记录着中以两国人民绵延不断的真挚友谊。
她42岁受到了以色列总理的接见
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一个长着犹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婴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一位苏北农村的女子。父亲给女儿起名叫沙拉。
1956年,他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洋楼里,她享受着父亲的慈爱,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样接受了许多共产主义教育,她读毛主席著作,听解放军英雄故事,学愚公移山精神。
沙拉的父亲在大名路242号开了一家商铺做小生意,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当时的上海政府还给予他们每月70元的犹太人补助金。
1962年4月,沙拉的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去世使她失去了家庭温暖。沙拉的生母在她很小时就改嫁他人,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当失去父亲的沙拉回到母亲身边时,母女之间竟然已形同陌路。沙拉说:“我母亲总认为我这张外国人的脸,给她带来很多麻烦。”母亲不会养一个白吃饭的人,所以,初中都没有念完的沙拉成了上海铜厂一名靠体力吃饭的女工。
长大后的沙拉幻想着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她再一次被捉弄了。她的第一个丈夫婚后不久就被发现生活不检点,沙拉只好离开他。这次短暂的婚姻,留给了沙拉一个儿子。而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沙拉的第二次婚姻在坚持了10年之后,也终于宣告结束,这一次,又留下了两个孩子。沙拉说:“人家不愿意接受我跟别的男人生下的孩子,我非常矛盾和痛苦。在情绪最低潮的时候,我几乎想自杀。”
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半的犹太血统使沙拉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绝望的沙拉开始思念她的另一个家乡。
1992年1月24日,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了。沙拉用最隆重的方式庆祝了这个日子。在沙拉42岁这一年,她踏上了“寻根”之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或许是最后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回到以色列,她受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然而,沙拉没想到的是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硝烟的国度。由于巴以冲突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沙拉所在的特拉维夫市。那时的特拉维夫到处可见挂在墙上的人的肢体,有好几次,沙拉都是死里逃生。有时下公交车没多久,身后的公交车就爆炸了,但倔强的沙拉渐渐习惯了这种动荡。
她成了以色列名人
1993年5月,沙拉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把3个孩子从上海接到了身边,从这一天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人地生疏的沙拉没有特别的技能,但颇具商业天赋的她马上想起了她在上海看到的绝活——包春卷。
沙拉说:“我做坏了很多春卷,当打出第一张春卷皮的时候,我真的是又难过又开心。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上海人说的千金小姐,自己找了一个饭碗。那时掉下的眼泪,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第一张春卷皮给沙拉增添了自信心,靠着这个手艺,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孩子,而且还赚了很多钱。
到了以色列以后,沙拉依旧做着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就来春卷摊前玩耍。
一天,当3个孩子像往常一样围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沙拉做饭的时候,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没用。”
邻居的话很伤人,沙拉和老大都很难受,回家后,沙拉安慰老大:“没事的,妈妈能撑住,我喜欢照顾你们。”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
沙拉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