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跟人喝一场酒,下午睡一场觉,三点多起来搞点体育运动,一个周上两节课。如此周而复始,在一个北方小城当了三年大学老师,东方忽然产生一种恐惧感,这样混下去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东方想着手做点什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就判断自身的资质,我是一个喜欢跟别人交往的人,另外还可以写点东西。这种人做什么最合适呢?做记者。做记者,怎么去当?要实现这个计划,有很多条道路,到当地电视台我也干过。干了两个月,我手序也办不过去,凭我的关系,实现不了。我去做什么呢?怎么办?我想考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每天六点起来背单词,把有关新闻专业的书,能找来的都找来了。就是说在中国大地上能找到的书我都读过了。所以我修新闻专业的时候,老师讲的课我都读过了,除了两三个老师讲得好,其它的都是瞎扯,没什么可听的。但是唯一幸运的是,我考上研究生,我到北京了。当时我就想毕业后到我们省的新华社分社,挺好。原来我感觉,新华分社的记者到了我们哪儿,我靠,那是神啊!”
东方回忆起当年离开小城的经历,超脱中显出几分调侃。但是他没有回到省里,而是进入了北京一家新创办不久,但后来影响巨大的媒体。之所以选择这家媒体,而没有像其它同学一样进入国家部委,是因为在这里一个月能挣个万把块。这可是在1999年,在北京有万把块的月收入日了过得挺舒服的,而那些进了国家部委的同学一个月只有八百块,最后纷纷选择离开。
拿着一份高薪,走了好多国家,东方起初感觉挺满足。但到了2002年底忽然又是一惊:“我都工作快三年了,职位没有晋升,工资也没涨。我不能这样啊。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北京,我来啦!”
东方不甘心当年的雄心壮志就这么消磨下去,再一次开始折腾。他跟人合伙开过一段公司,后来进入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行列。
2008年,过了几年有房有车手下有一帮属员帮着干活的高管生活,东方再次向自己发难,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创业型公司的合伙人。
“我彻底我就不愿意干了。没有人能阻挡我创业吧?”对于这次选择,东方不愿意谈及更多的细节,也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笔者只好同样以化名处理。但是他对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体会,却是别有况味。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
45岁,“职业打工者”的一个坎
中国商人: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出现与资方的信任危机?我想听你聊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东方:我想先说说我的几个观点然后再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第一个观点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和资方永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你加入一个企业就需要做这方面的博弈。这种博弈包括和你的老板,和你周围的环境,也包括整个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全部都需要做博弈。和老板的博弈表现在个人的投入、产出和回报,个人的成长。以前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民营企业的老板,把职业经理人当驴使,他希望你干得越多,要得越少,留给自己的越多。他永远在你脖子前面悬一根胡萝卜,哥们你可以看得见,但你吃不着。你想吃,所以你要不断地往前跑。很多职业经理人到最后也没吃着胡萝卜,只好离开了,能吃着的人大部分也选择离开了。这就是跟老板博弈的过程,这个胡萝卜对你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到底能吃得着还是吃不着?其中有些制度、行业内的规律,也要看老板是不是个大方的主。
有些老板认为同行业薪资水平就是这么着。你比如说大概能挣个三五万块钱吧,我不低于或略高于同行业的水平,只要你是打工在这个行当里混,同志,请你留在这儿,没有更好的地儿。这个地方你既熟悉,同时又是你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站。别人一出去说,这个人是XXX公司,已经十年了,再换一个就觉得不对,所以你只能留在这里。而且有些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投资,你要做同类竞争性的企业不可能;有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它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还有的是用户驱动型企业,它通过给用户群不断提供新的服务来生存。如果出来单干自创企业那是与老板在竞争,你很难获得一个大的发展。
中国商人:所以很多职业 经理人不会轻易出来创业?
东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行业恰恰是你长期耕耘也最熟悉的行业,从产品到技术到服务,所有的一切你都很熟,你也有一定的资源,但是你就没有办法和你的老板一样来干,因为你已经太晚了。如果说一个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你要成为这个产业的经销商、服务商和代理商,这种企业生存也很困难,很难发展壮大,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人家打工。所以他就不甘心,他思前想后不如在这个行业里呆着。目前来说,在中国的各个行业、产业中已基本形成了在同行业比较领先的企业。比如电信设备制造商,有华为、中兴,每个行业都可以举出几个龙头老大来。如果你想在这些企业生存的话,职业经理人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不是那么大,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职业经理人对未来的焦虑。他每天都在和老板博弈,来做斗争,到底离开还是不离开,到底去做什么?职业经理人做到一定阶段,任何人都有这些困惑。而这种选择大多发生在45岁之前。
中国商人:这就像一个坎,一种煎熬。
东方:可以说,到了这个年龄,每天都在做斗争。而这种焦虑只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独立出去自主创业,做一翻自己熟悉的、个人的事业。可以说每天都在盘算,难度当然有很大的难度,优势也都有个人的优势。很熟悉这个产业链里边的任何环节,就是相匹配的资源,但是原股东已经占有了相应的市场份额。这样的话就逼迫着他们必须在这个地方做。如果你不在这个公司做,你离开然后到他的竞争对手哪里,因为有同业竞争的嫌疑,你同样会面临一大堆限制,待遇可能还不会太高,老板可能会更怀疑,对你的职业声誉反而更不好。今天在A公司,明天在B公司,后天到了C公司。在我所处的行业有一批人从A跳到B,又从B跳到C,从C跳到D。事实上,这个行业只有这么几家公司,他都走遍了,而这种走法某种程度上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如果确实有成功人士的素质,你在A公司也可以成功。如果A公司不具备条件的话,你跳到B公司就能成功吗?如果B公司不具备条件,我看你跳到C公司也不可能成功。
中国商人:最后还是走不了。
大概就是这样,这是基本的一个问题,职业经理人他们不是不想创业而是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如果说一个人到了45岁以后,他的心态就彻底发生变化,他想的就是还有几年我就要退休,我退体时,老板会给什么待遇什么样的承诺,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公司继续做下去?45岁以上的男人或者说职业经理人很少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创业这个问题是35岁—45岁之前考虑的。我以前一个同事讲了一个观点很有道理。他说一个人,三十岁之前叫长身体,学很多东西,获得对一些专业相应的认知和能力;三十岁到四十岁叫练本事,对某个产业或行业有很多的认知,建立自己的优势资源,有了做事的能力;40到50岁,成大事,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然后呢你的手腕,你的资源,你的经验,你的能力,足够让你去做一家公司。
就是说,在长身体的时候,你就不要想去赚多少钱,三十岁之前,赚大钱这个问题基本上跟你无关,你只能赚一份徽薄的收入或薪水,聊以自保而已。30到40岁时候,你也赚不到多少钱,你的收入可能最多让你买个车买个房什么的。看着自己孩子慢慢长大,辛辛苦苦工作赚不到多少钱。真正能赚钱,还要到40岁、50岁。
财务、人员、并购,你是管不着的
中国商人:有道理。你这位同事走过的地方多吗?
东方: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一直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他说,在管理中有几个东西你是管不着的,财务、人员、并购。
中国商人: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中的财权、人权和大的战略都定不了。
东方:当然定不了。唐骏能定得了吗?开一个小经理还办得到,你把一个高级副总裁要开了,你能定得了吗?然后你要决定并购一家公司,要花一亿美金,甚至只是一千万美金,你能定得了这个事吗?定不了吧?然后你要确定一个公司大的发展方向,这个你也定不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和国外的职业经理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中国目前的职业经理人基本可以界定为“职业打工人”,国外的才叫职业经理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区别是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否彻底分离。国外大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些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完全隔离的。公司董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公司的的经营,如果聘了这些人,你比如它选择了CEO、CFO、COO这样一批人,那么公司的发展就交给他们。你不仅要管人管钱,还要管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作为董事会的成员,他会用脚给你投票的。会有很多人离开,但你离开的最大原因可能是:经营不善,连续亏损,你就只有走路了。这种公司很多,勒克菲勒,通用集团,一大批大型企业全部都是这样,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但是中国的公司,职业经理人没有这样的环境。
中国商人: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普遍。
东方:另一个方面,中国没有一批好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不是说我需要这样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它就有了。也不是说,通过大学里的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就有了。也不是具有外国公司从业经历的人回到国内就有了。当然,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出现跟这些有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职业经理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未来在企业中生存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人叫老板,一种人叫职业经理人,你想想,职业经理人能有多少?真正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群体是需要经过中国企业长期发展才能积累出来的。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文化,我们只有打工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看老板眼色行事,我见到这样的人太多了,不坚持自己的主见。还有很多特点我没有详细的总结,这就是所谓中国的“职业打工者”。
他们没有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养、原则和做事的规范。
中国商人:这种群体特征还是生存第一的需要导致的。
东方:对。当职业经理人越过生存问题之后,就遇到个人发展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谈到过的,他要在同行业创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然后呢,中国又不是一个极其崇尚技术的国家。高技术公司的成长,还面临很多困难,这样就让一些小的创业型公司成长很不容易。你想中国现在有什么好的高科技公司啊?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差,水平很低。这样就不会诞生出更多优秀的创业型公司。这大概就是中国的职业理人,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职业打工者”的现实处境。对他们来说,如果到了45岁,那就是另外一个心态了,你可以把责任看得很淡。这个很有意思,在45岁之前,男人都是有梦想的,都想去成就一番事业。45岁之后,他就看开了,他就来数自己现在有多少钱,剩下的年份里能赚到多少钱,到退休的时候能有多少钱。他的住房,生活的品质,将来开什么样的车,他就已经开始安排了,谋划末来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政府官员……
中国商人:有60岁现象。
东方:对了,这个时候他开始安排很多后事。民营企业和外企中的人,这种退休心态出现得更早,45岁的时候,他的心态,包括做事的风格都会发生改变,能捞一笔就捞一笔。
中国商人:你说的这个情况很到位,那么这种45 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东方:人对安全感的寻找,任何人都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最原始表现就是对金钱的需求,一般人都认为只要足够资金的储备,就可以让自己和家人应付那些未知的风险。还有45岁、50岁、60岁之后社会角色的扮演问题,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下半生。他将会去什么地方赚一笔钱,到什么地方领一些工资,什么地方担任一个社会职务,然后可以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最后他还想写点书。我觉得这样的人就算牛人了。你看,参加社会活动是为了满足他与人交流的需求,他不愿把自己隔离在一个别墅或者小院子里面。写书,是他总结自己已往经历的一个行为,也是他打发、消磨剩余时间的一个方式。
中国商人:这人有多少岁了?
东方:60年的。
在企业里你永远不能愤怒
中国商人:你这样一谈我觉得有点沉重,不少企业家到了八十岁还在做事,而现在很多职业经理人才40多岁就开始安排余生了?
东方:是啊,他已经48岁了,我这个哥哥也是个牛人,但他不会离开这个行当。他是标准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已经写过几本书了。目前,据我了解,45岁左右的这批人都在等待,第一个是等着看老板将来会不会给他升职、加薪的问题,第二个等待是老板原来的承诺会不会兑现的问题。有些有口头承诺,有些是公司的期权兑现问题。如果兑现了,这批人就会琢磨自己应该去做什么,绝大多数人不会再去考虑换个地方。如果要出来,也是独立创业或者是合伙创业。如果这两个等待一点瞄头都看不到,他就的确得考虑是否要换个地方去试试了,因为这两个问题对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期权就等于钱,这个钱再加上一些他之前的工资收入和奖金收入,可以作为他的启动资金。另一个他要能等到高的职位,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更多更好的人际交往圈子。
有了这两个条件,等他再去拓展自己的事业时,就有了人的资源和钱的资源, 剩下的就是你要选择一个方向,寻找一个团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而已。如果前两个都没有那可能创业的难度就更大了。
中国商人:你刚才说的等待的这批人,从目前看来绝大多数人是等不到的。如果真的等不到了,会不会很愤怒,很压抑?或者有一些过激的行为?
东方:在企业里你永远不能愤怒。体现出来的就是倦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倦怠,懒得上班,工作热情不高等等一些现象。在企业里这种人很多,我有单独的办公室,老板看不见,老板看不见就是谁都看不见。我就不来,这个周我只来一次,你知道我来了一天吗?你以为我天天来吧?懒惰,很多职业经理人,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形成的就是按步就班的工作习惯,以及懒惰的被动习惯。而创业之后,跟他之前的状态完全不同。创业前期他的收益不高,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场赌博,很辛苦收入又不高。我一个朋友在外企业工作,他年薪100万还不包括其它福利待遇,他是73岁的人,35岁,一个月收入近10万。你说他有创业的动力吗?如果他去创业可能一个月一万块钱都赚不到,而他选择打工,不要你去研发新的产品,不要你去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你的未来都在眼前,一个月10万块钱。而且很清闲,一周开一个会,他有一个团队来帮他做事。当然有些行业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还是蛮轻松的事情。然后他会测算,我到40岁的时候能赚多少钱,50岁时我能积累多少现金,我用这笔钱去做些投资又能赚多少钱。这样一算他还去创什么业啊,那么辛苦的!
中国商人:有能力但没有这么好运气的人会如何?
东方:还有一种人是投机取巧型的,哥们我是在打一份工,但我也在做自己的事,赚自己的钱,这些事老板你不知道。我做的事和公司不存在竞业问题,我出创意、出资源,或者是一些想法等等。或者我出一些资金,成立合伙公司,或者独立的公司。这边的工我还打着呢,因为他有的就是时间,高管嘛,高高在上。他这样做是为什么?男人永远需要安全感。创业公司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他完全过去这个公司不成功就把你晾在哪儿了。他脚踩两只船,如果他的创业公司很成功,我靠,哥们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长了,或者总经理总裁什么的,如果不成功,没关系啊,没人知道我跟这家公司有关系,我仍然在一家大公司当我的高管,也挺好。所以说有这么一种脚踩两只船的人。
中国商人:一种人懒惰地等着,一种人脚踩两只船,还有其他的人呢?
东方:第三种,只好脱鞋走人了,毅然绝然去创业。
中国商人:哪一种人占的比例大一些?
东方:第一种等待的人或者跳的人至少也有80%,然后是脱鞋创业的人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这两者比例大致相当。
中国商人:国外的职业经理人有没有45岁现象?
东方:中外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不一样。老外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赚到较多的薪资、待遇、奖金。第二,国外建立了很好的激励制度,通过对职业经理人的期权、股票等激励制度保证他现有的和末来的生活。这样他心态比较好,另外,国外的职业经理人比较稳健,他在一个公司从业,会看到这家公司的成长性。而中国的企业发展环境相对比较差,中国企业生存达到十年的没有多少。这样就不能帮助职业经理人形成良好的从业心态。所有中国的职业打工者不可能具备外国职业经理人的那种从容心态,很多人想的是未来个人的出路、归宿,不是说就在职业经理人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很多人都想创业,这与中国经济处于腾飞时期,充满发展的机会也有相应关系。而美国或者其它国家的职业经理人他认为打工就挺好,当个职业经理人就挺好,你不用管财务,然后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可以。很悠闲,而且收入很高,我就是做一个程序员的收入也挺好。
中国商人:我们知道今年国资委已经开始给国有企业招聘外籍高管,另外这几年也有一些外籍职业经理人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任职,他们不是一样要面对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从业环境吗?
东方:国有企业我不了解,也不能有过多发言。但是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无论中国的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能够吸引国外的一些高管来加盟,核心是这样的民营和国营企业迎合了这些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不一样,高薪的问题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是权力下放的问题,第三是荣誉的问题。比如高薪,我原来一个月可能挣个10万,现在到这里一个月15万,而且这家公司是稳定发展,老板邀请我的态度还比较坚决。这个产业是我喜欢的,OK,那我可能就过来了。这是高薪可以吸引人。然后是权力的欲望,原来我可能只有20个下属,或者50个人,现在我过来一下管5000人,甚至上万。负责全国或者全球性的业务,这样他的权力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还有就是荣誉感,很多人不是为了自个儿,你比如说到中国证监会当副主席的那位,他是为了挣钱吗?不是为了挣钱,他是为了积累资源,为下一步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些基础。所以他们选择这样一些企业,但是国外现有的职业经理人没有大规模流向中国的趋势,有很多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中国,喜欢中国。这其中有一些机缘,他可能娶了一个中国的太太,中国的饭菜好吃,然后觉得这个老板很有趣,正好在国外也没有什么事情做,OK,我就来中国看看。说国外的职业经理人正在向中国转移,现在不会,末来也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