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漫延,中国虽然有应对此番危机的资金储备和积极的经济刺激措施,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可能独善其身,首当其冲的便是浙江、福建、广东这样出口导向型产业居多的地区。其中,浙江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地区受到影响,会相当深入地影响到全国的其它地区。春节后,仅内地涌向广东一地的农民工就有900多万人,而当地的岗位需求仅只有190多万个。
对于当前的这场危机究竟何时结束,各界看法不一。目前的冬天,如果说对于更多普通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来说是一场试料不及的“非常遭遇”,对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来说,却是随时都要准备应对的常态。无论经济走势如何,企业在经营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不乏致命的危胁。我们在此一并刊发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先生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文章《春天有多远》,以及他在五年前在业内有轰动性影响的《冬天并不遥远》。抚今思昔,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年前,当时制造业一片繁荣、鞋业还是一个大晴天,我在公司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发出了“冬天不遥远”的警告。这篇内部讲话经媒体披露后,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时至今日,冬天不仅来了,而且是“零下二十度的冬天”,我们身处其间,我们感同身受。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国内来说,近1年来,企业停产、倒闭,企业老板逃跑甚至自杀的消息,以及各色版本的谣言,不时冲击着我们的耳膜。 “浙江民企倒闭潮”、“广东民企倒闭潮”的消息常常在各大媒体上看到。
接着5年前“冬天不遥远”的话题,我想讲一讲“春天有多远”。现在一谈及经济的冬天,人们必然会引用德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什么时候才会春暖花开、万象回春,春天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梳理和认真研读当下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只有把握了宏观形势,才能对经济走向作出合理的判断,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困难的一年
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浙江经济来说,2008都是最困难的一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至今仍在冲击着全球经济。从2008年初开始,我们目睹了太多国际大金融机构的倒下,从3月份的美国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到7月份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陷入困境,再到9月份的雷曼兄弟公司、美林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相继宣告破产,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个案都昭示着:这场金融风暴来势凶猛。2008年12月初,我去了一趟纽约,就深切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对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影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与贸易总量居世界首位。正因为这种举足轻重地位,使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的主要出口地国家与地区同样深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和出口不断下降时,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中国出口增幅下降和出口经济的相对萎缩。
在这之中,受影响最大的省份应是外向度或者说出口依存度高的浙江。据省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1-8月,全省小企业亏损额增长50.3%,比上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额增长达2.4倍,比上半年扩大了1.5倍;统计还显示,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已从3月份的14.9%回落到7、8、9月份的9.8%、6.1%和6.4%,增长速度为10年来的最低。
微观经济主体的举步维艰,反衬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正遭遇“艰难时刻”。来自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3.3和4.1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的态势,预计四季度增速仍将放缓。12月25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透露,据初步预计,2008全年的经济增长约在10%左右。
10%是个什么概念?这是近10年来,浙江经济最大的1次下行调整,也是浙江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所未有的调整。自1999年起,浙江经济增长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01年开始以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替代国内市场需求,浙江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时期,近8年来GDP增速保持了年均11.6%的高位增长,2003年和2007年两年增速更是达到14.7%。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浙江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为困难的年景,浙江经济正面临近10年来最大一次挑战。
春天到底有多远
身处彻骨的冬天,自然会期盼阳光明媚的春天。那么,春天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更直白一点,经济形势何时才能彻底回暖?对于后市,到底是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仍要基于对目前经济走势的判断。
首先还是要看一下美国的经济走势,因为如前面所说,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大国,美国目前占世界经济比重仍高达约22%,美元是世界首要通货,“美国一感冒,全球打喷嚏”的现象仍未改变,美国经济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势。
一个没有争议的观点是,美国经济正面临上世纪80年代滞胀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威胁。但在具体走势上,存在着3种不同判断。乐观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减退不可避免,但不会出现严重衰退,而且持续时间不长,预计2009年稍迟时候即可走出衰退,可能有“小幅恢复”;悲观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衰退,延续的时间与衰退的程度将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持中的判断认为美国经济正进入衰退,这种衰退将持续2—3年。
目前,国内专家比较倾向于持中观点。在此基础上,认为全球经济调整周期将持续2—3年,而中国经济包括浙江经济,也可能要有2—3年左右的调整期。
金融危机将继续对中国经济、浙江经济造成影响。一是受外部需求减弱,外贸出口会继续减缓,将直接导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二是受金融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影响,全球跨国并购活动呈现下降趋势,流入亚洲和中国的资本减少。比如2009年1月上台的奥巴马,他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经济政策主张之一,是要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加征税收,其目的主要在于将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吸引回美国国内,以振兴美国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三是金融危机将通过影响我国资产价格来间接影响消费需求。股票市值的大幅缩水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使得财富效应发生很大变化,居民消费升级进程延缓,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消费拉动力受到新挑战。
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浙江经济,2009年仍将面临空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8和2009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增幅分别为9.7%和9.3%;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8和2009两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10%和9%。中国社科院预测2008年我国GDP增速放缓至9.5%左右,2009年进一步放缓至9%。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将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9%左右。
也许有人会问,近期国家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作出了调整,采取了提高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暂停征收利息所得税等政策措施,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并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四万亿计划”,为何各个部门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期,还是持“低调”姿态?
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政策效应短期内还难以充分显现;其次,受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加之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又有一个过程,2009年的中国出口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还将继续接受严峻考验。
显然,至少在2009年,作为企业,仍需要接受这场前所未有的市场洗礼,仍需要找寻过冬的棉袄。
说到这里,我还想谈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个冬天特别冷、特别难熬?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企业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风雨,筚路蓝缕、风餐露宿、含辛茹苦,将企业从家庭小作坊一直做到了初具规模的大企业,其间迈过了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坎,可很多企业却几乎一夜间倒在此次经济冬天的坎上——这是为什么?
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危机来势凶猛、自身经营不善等等。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盲目乐观思维”,缺乏忧患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
由于长期经济景气,很多企业习惯了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中的思维和行动,各种决策都受此“繁荣思维”支配,加之从未经历过经济衰退,所以在盛夏中根本不会想到要准备过冬棉袄。
或许这场经济危机,将成为中国企业的集体“成年礼”,成为中国企业史上一块带着些许悲壮色彩的里程碑。
鞋企危机中的转机
在如此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制鞋产业在2008年也迎来了它的冬天。
近1年多来,在媒体关于企业倒闭潮的报道中,鞋业是被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先是说广东,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然后又说温州,引用各级鞋革行业协会的数据,称停产半停产、倒闭、转产的鞋企数量有多少家。
鞋企的关停倒闭,有的是因为生命周期的缘故,是自然规律使然,但更多的是因为难以抵御宏观经济形势的风险。在过去1年多时间中,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成本压力卡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气。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制鞋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2008年11月21日,绍兴,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浙江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我曾代表温州企业向总理反映了鞋企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出口量减少,速度放慢。主要原因有三:美国金融危机致使国外消费市场萎缩,购买力下降,国外订单与以往相比有所减少;2006年欧盟对中国制鞋业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就是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目前到了“日落复审”阶段,对我们扩大出口有很大制约;当前的汇率波动较大,使中国皮鞋原本就非常微弱的价格优势变得逾加脆弱,对我dTgs31YD3CdjgfvldqOfB+t9qGlEN5sFIK0KfBNhb7I=们制鞋企业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存在较大的汇兑风险。
二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压力较大。当前,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包括:原材料成本、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而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专卖店租金成本等。据有关部门预计,由于各种综合因素,估计最少挤压了制鞋企业尤其是外贸鞋企15%以上的利润。
在多重压力之下,尤其是在宏观环境短期内难以转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不抛弃不放弃,用积极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围绕大局,创新思路,树立“危与机”的意识,把握危机中的机会。
首先,要树立信心。在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时,我就表示:针对温总理提出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奥康提出了“信心第一、发展第二、优化第三、转型第四”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在当下,尤其要防止3种消极论调,一是“冬眠论”,对困难看不到底,就想着冬眠几年,等时机好了,再出来发展;二是“过冬论”,把“宝”压在来年,寄托于天助,等到明年天上掉下个馅饼来;三是“淘汰论”,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迟早要死,晚死还不如早死,所以索性袖手旁观。事实上,去年9月份以来,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等中央领导频繁来浙江考察调研,就是来给浙江企业家打气的。
其次,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转机。股神巴菲特说过:“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谨慎,当别人谨慎的时候我大胆。”我们要学会把握两种机会:一种是顺境中的机会,另一种是逆境中的机会——企业处在顺境时期,要乘势而上;而企业处在逆境时期,有危也有机,但只要抓住了机会,自然会转危为安。
仔细研判当下形势,其实鞋企的发展机遇很大。消费方面,2009年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的重点之一,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同时,在经济调整、物价回落的情况下,国家可能更多采取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升级的措施,这都是鞋企的良机。
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矿产等工业基础资源的短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市场能源与矿产等资源品供求关系紧张,价格爆涨,导致中国企业资源品进口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发展环境恶化。此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品的供求关系,加之美元汇率走强,国际市场资源品价格爆跌。这对降低鞋企原材料成本来说,是一个利好。
此外,经济回调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淘汰一些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和企业的过程,相应地,那些留存下来的企业,它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所以只要能够抓住机遇,提高自身能力,未来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反思,为什么制鞋企业或者说传统制造业会遭遇如此大的困难?病根出在哪里?只有找到自身缺失,强身健体,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抵御市场风浪。
我认为,制鞋企业在此轮经济危机中抗风险能力低下,根本症结是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使然。一是治理瓶颈;二是科技瓶颈;三是人才瓶颈;四是资金瓶颈;五是观念瓶颈。
治理结构方面,传统产业中大部分企业从创业至今,在治理结构上并没有进行大的变革,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导致经济危机来临时,难以抵抗外部风险。科技创新方面,传统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区域集中,导致了行业间竞争恶化;同时,科技创新的不足,导致传统产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受阻严重,欧盟反倾销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人才发展方面,人才瓶颈导致众多企业管理跟不上发展——这个问题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表现更为突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更多的起色,就是因为缺少国际人才。资金使用方面,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所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保证资金血脉畅通,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工作。观念转变方面,传统产业中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的阶段,但相当部分企业的经营观念,仍停留在家族管理或经验管理的一次阶段,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制约了企业发展。
解决这些瓶颈,对企业而言,其实也是一个准备“过冬棉袄”的过程。在经历了这次经济危机后,我们要意识到,“过冬棉袄”并不一定非要在冬天快来了才去准备,而要把这种“过冬思维”贯穿到企业发展始终,所谓“居安思危”,要有完备风险管理体系和长效危机应对体系。
惟其如此,即便冬天来了,即便春天距离我们还有些遥远,我们依旧能在冬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