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兆龙饭店的故事所想到的

2009-12-29 00:00:00刘国昌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10期


  位于北京东三环长虹桥西南角的兆龙饭店于1985年10月落成,小平同志亲自出席剪彩仪式,一时传为佳话。如今24年过去了,其楼宇虽在京城不那么显眼了,但在它身上发生的故事却令人难以忘怀。
  1980年3月15日,香港著名实业家包玉刚先生来京商谈订造船舶和航运合资经营等事宜,在与有关部门交谈时表示愿意捐赠1000万美元盖一个饭店,条件只有一个饭店以他父亲包兆龙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不料,此事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但那张1000万美元的支票无人敢接,而且一些议论很快传开了:叫“兆龙饭店”?这不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吗?在这关键时刻,小平同志站出来说话了,他说,人家无偿捐赠1000万美元给我们建旅游饭店,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利嘛,何乐而不为?要求命名“兆龙饭店”,为什么不可以呢?人家讲孝心,也是好事嘛,我们共产党要讲人情啊。何况人家对我们有贡献,纪念纪念也应该!他还说,别人不同意,那就由我出面接受这笔捐赠,替饭店题个名。
  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兆龙饭店很快就建好了。剪彩那天,小平同志亲自出席,他题写的饭店名称“兆龙饭店”镶刻在楼宇上端,至今熠熠生辉。
  如今重温这段历史,特别是再读读小平同志当时的讲话,令人感慨万千。小平同志的讲话虽不长,但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辉。敢不敢接受港商的捐赠?能不能用个人名字命名?这些当时困扰人们的难题都突破了,使人们的思想一下子豁然开朗,拨开迷雾见朝阳。
  这个故事让人深刻地感悟到,解放思想是多么的重要!它所释放的能量是多么的巨大!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讲话,不单兆龙饭店盖不起来,其他许多事情也都做不起来。曾记否,当时创办中外合资企业的种种事例,那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一事初举,一些怪议论就出来了,什么“这是卖国主义、洋奴哲学”、什么“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了民族工业”等等甚嚣尘上,可谓阻力重重、举步唯艰。然而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一家家中外合资企业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而取得的每一个成果,又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经验。当“左”的观念紧紧束缚人们思想的时候,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在平时当为一种现状所困惑的时候,同样也需要解放思想。比如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事发突然,影响很大,是为眼前的出口缩水、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等情况所吓住,一筹莫展?还是善于在不利中看到有利,危中寻机,树立信心,再图发展?这里也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思想变革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它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坚持辨证地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不为一时的情况所障眼,不为一时流行的观念所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有所作为。
  兆龙饭店的故事已过多年,但它给人启迪是深刻的,很值得人们细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