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资金,河北省不少在孵企业在‘孵化’科技成果时遭遇困难。由于企业规模小,开发的又是新产品,银行一般也不愿提供贷款,导致这些企业缺乏发展、壮大的后劲。”一家河北的企业负责人称,国际金融危机让本就困难的融资状况显得更加恶劣。
据了解,截止到2008年,河北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33家,在孵企业1701家,自主研发产品1254项,获专利授权365项,605家毕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35.88亿元。
在这背后,是在孵企业资金的融资难问题。业内人士称,在孵企业的高风险及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金融机构对在孵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惜贷”现象。调查显示,河北省大部分在孵企业(尤其处于种子期及初创期阶段)95%以上的资金来源于自筹,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到3%。
资金来源单一制约在孵企业发展
据了解,在河北省,在孵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尤其是当在孵企业度过种子期进入到初创期及扩展期时,在孵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更多的实验、设备、原材料、生产线等,资金需求量猛增。而此时在孵企业,风险最大、信息公开度最低,外部融资极为困难,内源融资有限,拓展多种融资渠道是有效解决在孵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事实上,风险投资在河北的发展起步较晚,2001年,河北省成立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风险投资公司——河北省风险投资公司,据悉,该公司由河北省财政出资5000万元、省科技投资中心出资2000万元、企业法人参股3000万元左右,总资产达到1.4亿元。
据介绍,河北省的风险投资规模小,投资渠道狭窄,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没有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共同构筑的、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投资的风险集中,无更多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无法形成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不能对在孵企业的融资起主导作用。
在制度上,河北省的风险投资与全国的风险投资一样还存在缺陷。一是经营机制不是由专业的风险投资家来经营管理;二是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结构单一,制约了对在孵企业融资规模的发展;三是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无法形成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存在着在孵企业的特点与资金供给者的要求不匹配;技术产权交易所运作效率低,阻碍了股权资本的进入与退出;孵化器的融资桥梁作用微弱、政府对在孵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运用金融工具搭建在孵企业生存空间
专家称,在孵企业能否成功融资,一般情况下,在孵企业需要经过多轮融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以及不同的融资渠道。
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