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金融教育改革事关中国金融业前途”

2009-12-29 00:00:00赵伟凯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22期


  
  2009年5月底,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科博会之中国金融高峰会上,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潜在的发展契机,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等专家提出:当前金融产业与金融生态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金融人才问题。在新形势下应加快中国金融教育改革,其“改变按金融机构分类设置专业,打破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实行终身教授制”等提议语惊四座,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就我国如何规范金融教育、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推动金融学界发展等问题,对王志伟教授进行了专访。
  
  “通才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周刊》: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您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金融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王志伟:“知识经济”对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必须是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我们要改革现有的金融教育体制,重视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通才”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金融学科某一领域的专才,同时又掌握经济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开阔的思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建设的前沿,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独到见解。
  《中国经济周刊》:要培养出这样的“通才”,需要在金融教学方面进行哪些具体的改革?
  王志伟: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应当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改变按金融机构分类设置专业,打破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界限,并对学生尽可能多开发一些其它学科特别是文理相通的选修课。
  要把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知识和具有最新知识结构作为金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通才教育能使学科带头人在学生时代就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从整体上多视角考察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
  
  要给人才提供“公平”和“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要培养大批金融通才、振兴中国民族金融事业,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志伟:要振兴我国的民族金融事业,应该“因教育才”,不仅要全面提高各高校金融专业教师整体素质,还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的学术骨干人才队伍,这是金融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较快的推动我国金融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该如何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骨干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王志伟:首先应当优化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营造能施展才干的好氛围。杜绝把金融学术学科中的优秀中青年人才人为地“挤出”国门,让他们感到在国内没有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其次要打破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的旧观念,鼓励和支持冒尖,政策资源向各学科、专业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倾斜,对那些出类拔萃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加大资助力度,给予特殊荣誉和奖励。最后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择优聘用的机制,形成人人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成长局面。
  
  “应实行终身教授制”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在金融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应该进行哪些突破性的改革?
  王志伟:很多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实行导师制,由他们中的资深教授担当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对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除科研经费、人力、物力等支持外,还应对资深教授实行不占岗位职数的终身教授制,以使他们能安心从教,潜心治学,带动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更快成长。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金融学界学风浮躁该如何塑造良好的学风?
  王志伟:做金融学术研究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不畏劳苦,心无旁骛,沉潜学问。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学界少数人中存在急功近利与浮躁学风,因此,必须在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大力倡导潜心做学问的精神,鼓励他们扎扎实实地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对国家经济决策和金融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对现代金融学理论有所建树的真正的精品力作,并孕育出一批卓有成就和享誉海内外金融界的学术大家。
  
  不光“拿来”,还要“输出”
  
  《中国经济周刊》: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中,中国的金融学界应该如何与国际互动?
  王志伟:我在金融系统担任过多年领导职务,又长期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教育教学工作,对民族金融理论体系的形成深感担忧和责任重大。
  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拿来主义”,向外国“拿来”我们需要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理论是来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个国家也有不同的特点。甲国适用的理论和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乙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金融市场发展和监管还需进一步完善,西方国家适用的理论和经验并不都适用于中国国情。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更多的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有机会出现在国际金融学术论坛上,通过国际交流提高我国金融学术和教学水平。我国的中青年学者要争取推出一些能被国外金融界同行认可的优秀研究成果,让国际同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能促进国际金融界的学术繁荣。
  《中国经济周刊》:应该如何推动中国金融学界走向繁荣,从而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王志伟:我认为,一门学科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一系列论著、教材的出版及相应的学术活动的开展。为此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报告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众多金融类专业学术论坛和金融高峰会活动的举行,有助于中青年学者之间经常接触和交流,促进金融界学术研究,促使中国“民族金融理论”尽快形成体系。
  我相信,凭借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在不远的将来,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经济奇迹会书写成一部烙下中国印的民族金融学理论巨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世界级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理论家,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金融理论体系,有无数我们自己培养的金融分析师、金融工程师和金融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