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浦东开发,已成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象征。如果说深圳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波,那么浦东开发就是继续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第二波。浦东开发开放19年来,经济总量增长40余倍、财政收入增长85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广为人知,但浦东开发将这一切变成了历史。
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志说:“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他的目光锁定了中国经济的王牌——上海。
在小平同志倡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1990年4月18日,在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全国震动,世界瞩目。
1984年,我在上海市政府任职;1992年起,兼任浦东新区的负责人,从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到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目睹浦东今昔的沧海桑田,内心感触颇多。
“六件礼物”恭请客户
邓小平同志曾指示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上海发展要靠金融,金融要靠浦东,浦东要靠陆家嘴,那陆家嘴如何引商?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均会发现一条同样的“轨迹”,即当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金融机构才随之而来。
浦东能否创新模式?先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提前进驻,以此来吸引它们的全球性企业客户,再进一步吸引这些企业的总部进驻,这就是一种与传统步骤有些不同的“集聚效应”。
1995年,我们抓住关键环节,引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金融机构,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即外界俗称的“央行二部”,也由此迎来了金融机构密集落户的第一轮高峰。对于每一位客人,我们都精心准备了特殊的礼物:
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从浦西迁入浦东,这标志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因此被誉为金融业的“领头羊”。我们赠送了一只打扮得十分可爱的小白羊。
9月28日,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在浦东开张营业。我们赠送了一匹红木雕刻的奔马,祝愿首家进入浦东的外资银行“一马当先”。
12月28日,上海招商局大厦在浦东落成。我们赠送了一只雄鹰木雕,寓意招商银行有鹰一样的目光看中浦东大地,像鹰一样展翅高飞。
次年7月1日,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正式宣布从香港移师上海,我们赠送了一幅企鹅图,因为他们多次说自己是一只先下水的企鹅,后面会有成群的企鹅跟来。
8月,泰华国际银行将总部迁址浦东,成为第一家外资银行总部。我们赠送了一群大象的红木雕塑,寓意“万象更新”。
1997年,上海债券交易所落户浦东。我们赠送了一头牛和一头熊的玻璃钢塑像,题名为“劲牛旺市”。
这六件礼物实际上拉开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建设的序幕。
打消投资者政治顾虑
招商引资,特别是海外引资对浦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外引资工作是浦东经济发展的营养线。浦东新区管委会曾经组织过无数次浦东开发情况说明会,我的体会是既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又要以诚相待。
1994年,在美国旧金山,我们曾经举办过“上海周”、“浦东日”主题活动。那天,150多名跨国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汇聚一堂。我们在介绍浦东的发展形势后,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了一封美国总裁的来信。他写道,“浦东投资环境很好,我很想去,但出于政治考虑,还想等一等、看一看,请赵市长不要着急。”
其实,这也是在座那些老总们的共同心声。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我说“请各位不要把政治、经济搅在一起。当你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企业家早已捷足先登。现在,上海满街跑的都是桑塔纳和奥迪车,很少有美国车;居民家用的都是日本电器,压根不知道美国的名牌电器比如AT&T全球著名,但唯独错失了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比利时贝尔公司已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
这时,台下一位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大声回应道:“赵市长不要急,我们马上就来了。”不久,他就在浦东投资了十几亿美元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而柯达公司的进驻同样也有一个故事。我任浦东管委会主任期间,曾三次接待柯达公司商务考察团。第一次会面时,我向柯达总裁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两种进口胶卷,有人选用柯达,有人选用富士,二者难分伯仲。他表示理解我的用意,在浦东建厂可以降低成本,并且会研制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改进胶卷。
第二次,我又谈起尚未流行的最新技术,柯达数码相机与日本数码相机的比较。也许正是我们对柯达的深层关注,使得他们认同浦东。不久,柯达便做出决定,投资浦东,建立柯达数码相机等工厂,并把柯达中国地区总部迁入浦东。
20多亿元换来一个“绿肺”
浦东开发高招迭出,其中一招是摒弃“低廉资源招商”,采用“投资环境招商”、“整体优势招商”。当时浦东提出的广为人知的“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至今还被一些外国作家(如奈斯比特刚刚出版的《中国大趋势》)所称道。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用地上,哪个开发区舍得拿出来建绿地?但浦东新区就这样做了。我们在陆家嘴中心宝地,建成了上海市第一个“拆房建绿”的街心花园。
那是一块10万平方米的地盘,原有一些旧房。旧房拆迁后怎么办?用来建绿地。这是一个当时看来极其“奢侈而且不合理”的决定,招来很多异议。
单纯算经济账确实不划算。如果这块地批租会收回20个亿。结果,我们不仅没有批租,还让1500户居民动迁,每户约20万,还倒贴了3亿多,加上修建绿地,差不多7个亿。总算起来,相当于20多个亿换来了一块绿地。这就是今天陆家嘴CBD的一个宝贵的“绿肺”。现在回望,大家才觉得这个决策之正确。
在陆家嘴黄金地段还有个陈氏故居,那是在民国初年建的,也是未开发的浦东最高的两处建筑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拆它还是保留它?有很大分歧,我不赞成拆,拆了浦东就没有历史建筑了。我临去北京时说过一句话“千万别拆,这就是我的‘遗嘱’”。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澳大利亚外交部一位副部长递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保留一个旧建筑往往比建设一个新建筑还难,向你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