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剩女”头衔,不过是年轻男人的一种恐吓和阴谋。摘掉剩女的帽子,贴上钻石女才俊的标签,才是姑娘们现在要做的事。
20年前,邻居家年近三十岁还嫁不出去的女儿被叫做“老姑娘”,她通常不苟言笑,或许戴着跟瓶底儿一样厚的眼镜,有间整齐得跟军营一样的闺房。人们提起她,总是先带着同情的语气,再用“性格古怪”的评语结尾。
到了21世纪,邻居家的门都紧闭着,老姑娘们最后的归宿如何,我们不得而知。那些嫁不出去的姑娘们变成了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同学,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剩女”。
优秀的女人才剩下?
比起“老姑娘”来,“剩女”这个称呼更是毫无同情心,甚至带着咬牙切齿的解恨劲儿,剩菜剩饭剩女,总归是没人要。在人们越来越注意政治正确的今天,这样带着歧视的称呼居然就公然流行起来,还在2007年8月被教育部收入到171个社会新词中。归根结底,嫁不出去的“剩女”们再也不是邻家惹人同情的弱势女子,流行的说法把那些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定义为“剩女”。她们大多妆容精致、工作体面、收入可观,除了男人什么都有。在大城市的房价飙升到一万一平方米的今天,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女人,自然成了人们揶揄和调侃的对象。
如今条件优越的剩女们在社会上独当一面,“性格古怪”的标签显然不再合乎时宜,于是被替换成了“眼光太高”。言外之意是让你谁也看不上,嫁不出去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些穿上婚纱奔向幸福的太太们,难道都是屈尊下嫁不成?
剩女的出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是必然的。在前年公布的一个官方人口调查里,27~31岁这个年龄段里的女性人口数量比男性多出了6.21%。按照抽屉原理,6%的女人是肯定找不到老公的,如果还想找个符合自身预期的“理想”男人,这个比例可能就会扩大到20%。
资源不均,必然引发竞争,可越是优秀的女性,却越有成为剩女的可能。如果笃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哪怕相貌丑陋、家境贫寒,只要不懈追求,成为剩女的概率其实很低,因为如果把“穿衣吃饭”作为嫁汉的目标,能够提供令她们基本满意的衣食的男人已经满足了择偶的基本条件。可是如果从物质文明飞跃到精神文明,择偶条件就虚无到漫无边际了,于是那些最终“剩下”的女人,渐渐聚拢到“白骨精”这个群体。
剩女的心结
相比丰厚的物质条件,剩女们的生活仿佛并没那么丰富,爱情和婚姻,也是大多数剩女们切实的梦想,所以关于她们的话题始终畅行不衰。既有风靡亚洲的日本漫画家高木直子的绘本《一个人住第五年》讲述单身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有专家学者煞有介事地给剩女支招,而许多抓住商机的婚嫁网、交友俱乐部则趁机捞了个盆满钵翻。
跟全社会都在为剩女操心费力的现状相比,那些“剩男”、 “宅男”,却始终成不了话题的中心。并不是他们不渴望爱与温暖,而是男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能讨到老婆,没有成功的事业和傲人的财富照样会被归为“弱势群体”。男人们改变命运和形象的途径,要通过对“成功学”的研习。当他们一旦笼罩上事业和财富的光环,自然不会为没有女人而烦恼。不用说霍启刚这样的富家子弟,就说一个年薪5 0万的金领,人们又怎么合得用“剩”字来形容他呢,不说钻石王老五,年轻新贵的标签也是少不了的。
所以,现实是那么尴尬,同样事业有成、名利兼收,男人和女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虽然女权主义的风潮越发盛行,很多时候女人们也恍然觉得自己成了半边天,但在面对剩女剩男这个话题时,女人们才发觉,其实“女怕嫁错郎”的意识从来就没有真正被消灭。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女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家庭,在于嫁了怎样的老公。只有嫁人才是终极归宿,才算真正的成功。否则,不管剩女的生活如何独立精彩,哪怕贵如吴仪,哪怕美至关之琳,仍然是失败者。就如同市场上的商品,一个单独存在的女孩,如同春天的绿茶,无论你是明前的芽尖还是名牌极品,如果没有在适当的时间被冲泡,就算形色还在,但新鲜气味没有了,就连加了香精的花茶都不如了。
高调迎接钻石时代的到来
不过,虽然价值降低,但中国的剩女顶多也就是嫁不出去的姑娘。在邻国日本,大龄女青年直接被称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歧视。有个叫羽柴秀辉的日本人写了一篇文章,通过一个网站的调查分析怀春少女沦为都市剩女的原因。他说, “最初以为名列前茅的“剩女标准”不外乎是相貌丑、不解风情和脾气差,但该网站的调查结果却令我出乎意料,这个调查结果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从“不会做家务”到“平胸”,再到“跟外国人交往”、 “甩过男朋友的”,统统都是狭隘的大男子主义标准。再想想韩国电视连续剧《我叫金三顺》,不得不让人感慨,亚洲的剩女过得真不容易啊。
再看欧美的剩女们,日子却大不一样。被好莱坞改编的《BJ单身日记》,讲述了一个32岁“剩女”琼斯,她不仅肥胖、邋遢、笨拙,又敏感、歇斯底里、疑神疑鬼,几乎一无所长,可就是凭借穿着豹纹内裤在雪地里狂奔来追回真爱的执着劲儿,最终嫁给了善良又有教养的帅哥。虽然好莱坞式的结尾不免有点童话感,但影片里的琼斯起码不用面对各种复杂的目光,她全部的精力只用来寻找真爱就够了。
而风靡全球超过十年的美剧《欲望都市》里的四个超大龄剩女,不但不会因为剩女的身份而忧心忡忡,反而凭借独立和自信的魅力,过着精彩和丰富的生活。 表面看来,在不少男人还抱着处女情结的中国,拥有《欲望都市》那样的社会背景仿佛需要漫长的时间,仔细想想,也许并不是那么悲观,并非所有的群体都在边缘化她们。在剩女们的周围,父母和亲人们始终在为她们的终身大事着急奔忙,领导和同事们只要她们在工作中出色就已经足够;嫁为人妇的闺蜜们,在为家庭焦头烂额时还会羡慕她们的逍遥。那些对她们的“剩”运拍手称快的人,往往是不在她们择偶目光范围之内的男人,或者嫉妒她们太过优秀的女人。
有趣的是,真正的剩女姐姐们,并不管我们或者嘲讽或者悲悯地讨论她们,时光已经逝去,对错已经定性,事到如今都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且,如果她们脆弱到在意我们的评判,恐怕早就急吼吼地嫁了又离了。需要好好审视“剩女”定义的人,应该是那些二十五六的姑娘们。
网络上有人打出了“80后和70后抢情郎”的观点,列举了种种“80后”婚情看好的优势:“她们有本钱有资格挑选属于自己的亲密爱人,70后们即便是成熟雅致、知性含蓄、阅历丰富,但是如何出色也抵不过年龄追着裙子跑的惴惴不安,毕竟岁月不饶人呀。”这段话怎么看怎么透着心虚,你看,大学毕业没两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就被逼出了危机感。剩女的标签,是年轻男人对身边女孩的一种恐吓和阴谋,用可怖的前景迫她们就范,所以摘掉剩女的帽子,贴上钻石女才俊的标签,才是姑娘们现在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