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四暮三

2009-12-29 00:00:00郝正宏
世界博览 2009年7期


  早年读庄子,读到狙公赋芋的故事,不解其意。所谓狙公赋,即养猴人给猴子分栗子,朝分三而暮分四,众猴皆怒,若改为朝分四而暮分三,则众猴皆喜。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不是一样吗?为何猴子却喜怒不同。
  如果这个故事是在《养猴手册》一类的实用书籍上出现,也就不大值得推究。本来,猴子白天活动量大,所以早晨一顿要多吃点,晚上猴子要睡觉了,故少吃一点也无妨,早晚食量若颠倒就不符合猴子生理需求。庄子引此则故事的用意显然不止于此。
  多年以后,有幸登临峨嵋,在一山寺前亲手喂猴。我把食物从背包里拿出,分与众猴,刚要离开,群猴竟对我怒目相向,一猴王还试图抢下我的背包,后若不是有当地人呵斥,我恐难得全身而退。
  有了此番经历,我似乎明白猴性原不同于人性。按人性,分享食物是善意,接受者即使不表示感谢,也应适可而止;但若按猴性则大不然——我如有食物,就应当全部拿出来供它们享用,否则就显得虚伪狡诈,太不够意思。
  既然猴性不同于人性,我也就知道早年我读不懂庄子的原因了,简言之:个人知见实乃障蔽,以人性推猴性,谬矣!因为人懂得逻辑算术和规划,所以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在人看来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对猴就不一样了,猴在朝只见朝,在暮只见暮,想不了那么远,所以猴子在朝喜欢朝四而不喜欢朝三,猴子在暮同样喜欢暮四而不喜欢暮三,只是早晨吃了四,晚上就只有三了。
  人与猴相比,显然知道得太多,但这也不足以证明人具备了完全超越猴子的智慧。如果说,在为时一天的时间尺度上,猴子因只知朝四而不知暮三显得愚蠢可笑,那么把一天拉长为若干年月,人就会在这个更长一些的时间尺度上犯与猴子同样的错误,比如及时行乐之人难免朝不保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还是一般的道理。继续把时间拉长,拉长到个人一生的长度,则绝大部分人都会栽在这上面,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除非借由宗教的力量或者大彻大悟,否则这个“死”突不破。如果再进一步,把时间拉长到历史的尺度,可笑的一幕出现了:整个人类的大脑基本上退回到猴子的智力水平,甚至比猴子的智力还不如,历史越是趋近于现代就越是如此。
  这一点并不显见,需举例说明。
  曾经有这样两则新闻在电视上先后播出。一则是,香港某大学将绿竹基因加入谷物基因链中,经实验,该转基因谷物饲料可使鸡免患禽流感,此项科研成果已得到国际相关权威部门的认可;另一则是,人兽胚胎研究在各国遭严格限制或禁止。转谷物和转入,其实是同一技术——转基因技术在两个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何人类对这两项应用的态度截然不同。殊不知,转谷物的必然结果就是转入,如同朝四的结果就只有暮三,只是转入的大趋势还没有到,该到时,想不转都不行。如今应用于植物界的转基因已经使自然生态遭受了不可逆的损害,这个过程是伴随着现代高科技和工业化的进程展开的,与商业社会和全球变暖同步,可以预见的是,照这个路子下去人类必将面临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能源枯竭。
  还不用到那个时候,人兽胚胎研究自然会全面解禁。面对由生态灾难导致的种种比禽流感可怕得多的疾病,半兽人简直有“天然”的免疫力,想让你的孩子一生不得癌症吗?只要加入某个猪的基因就可以了,只占人类基因的百万分之零点零一!或者只要把猴子的某个基因与人类基因组合,就可以培育出“迷你宝贝”,这种“宝贝”智力健全,身量却只与猴子相仿,既省粮食又省房子还节约能源。不够诱人吗?当然,一开始,这些半兽人会因为不是纯种人而遭到社会的歧视,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但是,当半兽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歧视的对象就会发生逆转,纯种人会因“体弱多病”和“高耗能”的问题被视为尚未改良的劣种,最终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到那时,诺贝尔奖照样会颁给那些对“人类社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而其评委会的委员很可能是现在那帮玩半兽人电脑游戏孩子们的后代。
  从历史的大时间尺度来看,只要人类尚未脱尽动物短视、贪婪的习性,人类终将会把自己葬送(猴子尚不会那么笨),而作为人类社会副产品的那些“杂种”,也未必能脱得了世间之苦。也许有人会说,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老子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我总觉得,从古至今,以至未来,历史上拍手笑的、闷头哭的似乎总是同一伙人,这些人相互之间也似曾相识,或许只因忘性太快,不记得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