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活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009-12-28 05:46叶士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11期
关键词:工作者德育活动

许 梅 叶士舟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德育活动管理和德育管理混为一谈,其实德育活动管理只是德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德育管理还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和德育过程管理等。而德育活动管理就是按照德育管理中德育目标管理的要求,切实落实德育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德育组织管理的职能作用,通过提高德育过程管理的效能,最终达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管理活动。

而现实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德育目标、计划等的制定,轻视对德育活动的管理。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德育活动管理组织之间缺乏协调性

目前,中小学德育活动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三级德育活动管理体制,即校级(正副校长)、中层(政教处或德育处)、基层(班主任或辅导员)。这样一个三级德育活动管理层次的体制,也是基本适合目前中小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德育活动管理者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上运作,有时难免会出现矛盾。

(1)德育活动的计划缺乏整体性

在校级、中层、班级各自制订的德育活动计划中,有好多雷同、重复的计划,有的德育活动计划不但年年老生常谈,毫无创新可言,而且还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些德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既无地方的特色,也无年级的差异,更谈不上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及思想实际设计的德育活动。有的领导认为对德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本着“三个就行”的原则,即:只要有人管就行,只要不出事就行,只要不花钱就行。在计划开展的德育活动中,舆论宣传声势大、统计数字水分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夹在中间凑凑热闹。一些本应属于思想教育活动范畴的,往往在活动中变了味。另外,由于经费及时间安排问题,有些计划中的德育活动不得不“让步”,或被“削减”,很多德育活动计划只能“无疾而终”。

(2)德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性

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德育活动主要有三类:面向全校的校级德育活动,如周一升旗仪式、重要节日或纪念日召开的大会、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等;学校中层部门开展的活动,如:文明班级评比、广播操比赛、演讲比赛等;班主任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会、“一帮一”助学结对等;在具体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德育活动的开展经常缺乏统筹性。由于校级领导工作繁忙,经常会授权给学校一个或几个中层部门去开展一些大型的德育活动,可是有的校级领导他们要么把权利和责任同时授出,自己不愿再承担任何责任;要么只要求下属部门承担责任,而并未授予相应的权利,这样就很难做到责、权、利相一致。于是在实际组织活动中,经常会有人浮于事、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出现,同一件事情两组人在做,同一个权利两组人在使用,德育活动许多部门在管,谁都管、谁都不管,大家都有责任,又都不需要负责任。由于没有相应的权利,执行部门就要浪费很多时间去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或向校级领导请示汇报,寻求支援,严重影响德育活动效果。

2.德育活动管理部门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

(1)德育活动管理部门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德育工作,所谓的“德育为首”只是表面地位的认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对文化课(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高看一眼”,在职评、奖金、晋级方面都给予特殊优待。这使得德育工作者感到被忽视,认为自己在享受政策、待遇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再加上德育活动管理部门重理论、轻实践;重种类、轻实效;重静态、轻过程由来已久,激励德育活动指导者的利益机制与激励德育活动的参加者的评估机制都缺乏,所以德育工作者辛辛苦苦指导德育活动,到头来,可能是两手空空,物质与精神的奖励都没有,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德育活动管理部门要确定完整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切实感到劳有所得、才有所展、学有所用、功有所赏,对更好地完成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很多的教师都感到指导学生德育活动方面有些力不从心。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德育活动面临新的机遇,更面临着挑战。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接性的优点,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可很多德育工作者不能在网络条件下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另外,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中,还有少数人素质不高,自律意识不强,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向学生收、卡、拿、要,随意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收受礼品。

3.德育活动的现状与德育对象的期望值之间有较大差距

德育活动在德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和无法动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的教育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更是学生走向政治成熟、思想成熟、行为成熟的基本依托。因此,设计德育活动应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阶段。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数却是不问学生年龄、学龄、学科特点和思想认识水准的“一锅煮”,失去了德育活动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了德育活动形式和主题与德育对象认同感之间的矛盾。德育活动形式、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三月份的“学雷锋”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一到3月5日左右,满大街都是扛着旗子、戴着小红帽的青年志愿者,拾垃圾、扫大街,可三月份一过,立刻不见了踪影,所以已被人们戏称为:“雷锋叔叔不常有,三月来了四月走。”这种形式主义令同学们很反感。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除了学校的德育活动形式、内容、方法已不适合学生的思想接受方式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德育主体——学生的活动能力薄弱。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学生的活动能力逐渐减弱,能力与兴趣呈正相关关系,能力越弱,其涉及该项能力的活动兴趣就越小,作为德育活动的参加者,学生需要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不断得到鼓励与肯定,以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和兴趣。如果认为不管学生反应如何,感兴趣与否,只用单纯的灌输——接受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思想成熟,进而达到政治成熟,行为成熟,这是不现实的。

针对中小学德育活动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完备的德育活动管理体系,形成德育活动管理的合力

中小学德育活动管理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权责明晰、主辅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即校方统一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负总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讨论德育活动计划的制定,监督德育活动的执行情况;具体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德育活动计划,对计划的落实和德育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责任;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牵头部门,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开展实施德育活动的具体方案,协调、检查、督促其他部门以及班级开展的德育活动。对那些直接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精心选拔,并因人而异,做出科学合理的职务设计,鼓励自主创新的开展工作。总之,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校长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活动的领导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应努力探索具有五年制师范学校教育特色的学生德育活动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

2.完善德育活动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1)激励措施要体现公平

体现公平性是构建德育工作者激励机制的重要原则,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德育活动管理部门不要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一定要有公平的心态。对取得同样成绩的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样错误的人,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点,还不如不采取激励措施,因为人们只要存有不平的心态,许多以前能激励人的方法,都会变得不管用。

(2)激励措施要因人而异

人的需要各不相同,激励人的措施也要因人而异。美国的行为科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人有三类基本需要。一是对权力的需要。具有较大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二是对社交的需要。需要社交的人常从友爱中得到快乐。三是对成就的需要。需要成就的人,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时也十分担心失败。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但不是不能达到的)。高成就感的人希望有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环境,以便发挥这方面的才能。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环境,不必再提供其他方面的激励,也能积极工作。他们只有在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才会感到成就的满足。如果问题的解决是靠别人的帮助或偶然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感到满足的,不会认为取得了成就。所以组织上应该为这种人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安徽凤阳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工作者德育活动
“活动随手拍”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