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红 任 海 吕 赟
摘要:从女性解放角度在历史和逻辑的辨析中展开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具有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具有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2)女性身体观的发展受认知水平、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主导的女性身体观呈现逐渐由生物身体观向社会身体观,进而向审美身体观过渡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女性竞技体育开始出现;女性参加体育人数从少数到多数;从参加少数体育项目到几乎所有项目,还根据女性自身的特点设置了女子项目;领导决策层中从没有女性到女性比例不断增加。3)女性体育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女性身体观对它的影响作用,而且也反映了其与女性身体观不断冲突,从而促进女性身体观朝向女性解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女性身体观;女性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23-05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female body view and female sport
XU Chang-hong1,REN Hai2,Lü Yu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22,China;
2.Olympic Research Center,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liberation,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female body view and female sport by means of historical and logical dissection,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female sport and female body view in the social culture surrounding female sport include relations of adaptation, recognition and fusion, as well as relations of confliction, repulsion and opposition; 2)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body view i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level, social reform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dominating female body view shows a trend of transition from biological body view to social body view and then to aesthetical body view. Affected by such a trend, female competitive sport started to appear; the number of female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changed from a number of to a lot of; the sports events they participated in changed from a few events to almost all events, and female events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women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female decision makers changed from none to a const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 3)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female sport not only embodies the function of influence of female body view on female body, but also reflects the constant confliction between female sport and female body view, thus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body view towards female liberation.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female body view;female sport
从身体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划分,身体观具有生物身体观、社会身体观和审美身体观3个维度。生物身体观是从认知角度对客观身体差异的认知;社会身体观是建立在生物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差异,社会的变革赋予不同社会中身体不同的社会功能;审美身体观是是建立在生物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变迁导致审美身体观变化。三者是身体观的不同维度,既不能分割,又各有特点。
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由于共同作用于身体,因而具有直接的互动关系。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女性体育是在其所处社会女性身体观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其一旦成熟起来就会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品质,会对女性身体观产生反作用。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既具有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具有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
本文从女性解放角度在历史和逻辑的辨析中展开对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分析。在历史层面上,以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为核心,寻找女性身体观嬗变的轨迹、女性体育的发展过程;在逻辑层面上,细致地分析每个历史阶段女性身体观和女性体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因此为了更清晰地表明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以女性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权利的变化作为依据,将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影响历史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19世纪末之前、20世纪初~二战前、二战~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19世纪末之前
1)女性身体观。
(1)女性生物身体观。公元2世纪,古罗马的著名医师、解剖学家盖伦(Galen)提出了人体单性观理论。他认为,女人在本质上就是男性,只不过因为缺少热量而使得男性暴露在外部的器官藏在了身体内部。因此,女性就是一种“畸形的男性”[1]。这种观念从它出现之日起就被人们广为接受。到19世纪末,当新的科学文化将男性与女性彻底分开时,女性被归于缺乏理智、落后、受其身体制约的一类人,而男性则是文明而理性的[2]。对于这一现象,拉克尔[3]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即所谓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男女差异并不是建立在真正的生理差异基础之上的,而是对社会观念的迎合。
(2)女性社会身体观。虽然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到来,但总体上女性在这个社会里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范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性别观念,即男性是女性的主宰和统治者,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大多数女性都领悟了社会对她们的角色期待,囿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樊篱,囿守着家庭小圈子。
(3)女性审美身体观。18世纪下半叶,时尚讲究纤细的体态。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苍白、纤弱、表情忧郁的女性才是真正的美女。19世纪女性传统的服装是拖地长裙,还有她们的紧身内衣。这些内衣通常是从胸部到臀部把身体紧紧地裹住,以试图保持纤细的腰肢。拖地的长裙已经使女性的行动受到了限制,更不用说,还有那使她们保持体形的紧身内衣。这样的女性身体审美观下的女性社会位置仍然是在家中,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道德和礼仪的守护者,品行在于体贴和顺从男性。
2)女性体育发展。
(1)古希腊运动会中的女性。古希腊运动会的参加者仅限希腊的自由人,女性无权参与。古奥运会明文规定:凡女性私自观看运动会或参与圣典者,处极刑。当然,古希腊女性曾以祭奠宙斯之妻赫拉为由,举办了女性所独有的赫拉运动会。比赛在奥林匹亚举行,会期一天。比赛的项目只有跑步一项,并且身着衣裙。虽然,古希腊女性有自己的运动会,但是,她们不能和男性同场竞技。相比于古希腊男性体育运动而言,这个时期的女性体育不重要,甚至是无意义的。
(2)女性不能参加竞技体育。19世纪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之初,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支持传统性别角色、歧视女性的社会力量根深蒂固。奥林匹克运动的先行者顾拜旦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也未能摆脱历史的局限。他相信“女人的荣誉来自她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最大的贡献是鼓励他的儿子创出佳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4]他站在保守主义立场,沿袭了古代奥运会的传统,将女性排除在外,不设女性比赛项目,也不允许女性参加奥运会。
这一时期一些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被定义为“女性”特质的健身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这一时期的女性体育运动主要是用来平衡和协调“女性”的特质,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平衡、灵活和持久性的体育运动。
3)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关系。
这一时期的女性身体观认为在体力和智力上女性弱于男性,女性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母亲、妻子和女儿,更是以优雅、弱小为美。在这些身体观的制约下,女性所能参加的只能是表现自己优雅、不费力气的休闲类体育活动,而不允许参加像男性一样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如奥林匹克运动会。
220世纪初~二战前
1)女性身体观。
(1)女性生物身体观。此时,两性的身体差异成了讨论的重点。许多权威医学著作认为两种性别在解剖和心理上的差异表现在各自的全身并经常被夸张。在医学文献中,常以男性作为标准,因此,女性被描述成反常的和有缺陷的。例如,塞尔黑姆[5]认为,女性的器官具有“不完备”的特征,而穆勒[6]则坚持认为,女性在身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2)女性社会身体观。女性已经显示了她们能做各种工作,能承担各种角色。“一战”期间,女性积极参加各种与战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工作,使她们的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昔日男性的英雄形象与脆弱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弱。虽然战后她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被要求回到家中,或者回到女性的传统行业中去,但她们对自身的认识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3)女性审美身体观。20世纪初,女性刚刚摆脱家庭的束缚,第一次进入劳务市场逐渐成为职业女性,并刚刚成为选民,社会主流文化认为削瘦的女人是美丽的。这种以男性审美主体价值评判原则对女性身体的审美观念自从近代以来,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2)女性体育发展。
(1)女性参加竞技体育。随着女性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对女性的承认,女性参加奥运会的人数和所占比例都在不断地增长。尤其是一战之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加促进了女性体育的发展。1924年之前,女运动员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3%,1924年增长到4.5%,而1928年更是飞跃至接近10%,1932年和1936年虽然略有下降,但是仍然在8%~9%。尤其是1932年奥运会,女性参赛项目为12.8%,女性运动员人数所占比例为9.6%。这一比例直到1952年才重新出现[7]。
(2)女性参加的竞技体育项目不稳定。这一时期,参赛的女性人数很少,项目的设置也极不稳定,大多与社会对女性“优雅”、“贤淑”的性别定位相符。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设有女性高尔夫和网球。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增加女性射箭。1908年奥运会新增了女性帆船和滑冰。1912年奥运会增加了女性游泳比赛,这是以米和秒计算成绩的比赛首次向女性开放。直至1928年的第9届奥运会,才正式有女子田径和体操项目,但女性仍被限定在5项田径比赛之内。
(3)国际女性体育联合会与女性奥林匹克运动会。1919年,法国女性联合会的创始者之一米丽亚特(Alice Milliat),提议国际奥委会在1920年的奥运会上设置女子田径比赛而未被接纳。
因而,国际女性体育联合会1922年在巴黎、1926年在哥德堡、1930年在布拉格和1934年在伦敦举办了女性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会的总体策划,包括像运动员跟随国旗入场的列队细节都是从男性奥林匹克运动会借鉴来的[8]。这也促使国际奥委会在1928年的奥运会上为女性设置了有限制的田径比赛项目。
3)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的关系。
受女性生物身体观“女性是有缺陷的男性”的影响,有关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女性的生育问题上。大多数医生认为,女性参加体育运动可能对生育产生影响。人们普遍同意,“成年女性能否参加体育活动应从生育的观点来判断”[9]。
这一时期,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事实表明了她们既可以参加竞技体育运动,也具有生育的能力。尽管女性已经在奥运赛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她们仍然遭到反对,女性体育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女性仍然不允许参加显而易见的用力性、力量性和身体接触对抗性的比赛。女运动员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安全保护[10]。
3二战~20世纪60年代末
1)女性身体观。
(1)女性生物身体观。通过遗传学等研究表明,男女两性的生理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性分化和性成熟过程中,由遗传决定的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着两性的性别,而由大脑影响的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着两性生理上的发育及其他分化。两性生物学差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成为决定个体不同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
(2)女性社会身体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战争服务当中。女性广泛参加工作使大多数职业的性别特征日趋模糊,女性走出家门不仅增强了她们经济上的自主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而且也使女性等同于母亲的认识化为尘沫,使女性在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在人们的眼中,她们已经从柔弱的、处处需要男性保护的群体变成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更高社会价值的人群。
(3)女性审美身体观。这一时期,女性仍然在为争取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而奋斗着。经过二战的洗礼,女性的权利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整个社会的文化大背景并没有为此有大的改变,最基本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存在。女性仍是被动的,是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产物。历史上仅存男性一维的性别审美意识,以男性作为审美主体的“女性美”,渗透了男性审美主体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11]。从女性主体而言,她们既要去工厂帮忙生产军用物资,又要在家照顾小孩,为工作与审美考虑,身体必须变得粗壮,可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男性眼中的女性身体美仍然是她们形体的曲线美。
2)女性体育发展。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体育得以建立在雄厚的科学基础上。生理学、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助于破除有关女性身体的误解。社会上更多的人开始赞同女性参加体育活动,女性本身也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1)参加体育的女运动员平稳增长。由于第16届奥运会运动员总人数较前两届大幅下降,所以此届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人数也有所下降,但是,女运动员所占的比例与前两届的9.4%和10.6% 相比,仍然是上升的,达到了11.1%。而1968年第19届奥运会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4.1%[7]。因此,这一阶段,女性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人数平稳增加,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长。
(2)女性参加的体育项目增加。这一阶段,由于国际联合会的呼吁和各种联合会的促进,使得每届奥运会都有新增设的女性项目,奥运会女性比赛项目逐渐增多。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共有比赛项目136项,其中女性参加的项目有19项,占到13.9%。1964年东京奥运会,女性参加的项目比例已经达到了20.6%。随后,每届奥运会,女性参加的比赛项目都超过20%[7]。
3)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的关系。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女性进入了原本被称之为“男性领域”的工作。战后,女性在经济领域获得权利的同时,在政治权利上也不断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随着女性身体观念的变化,女性体育也逐渐冲破了预设的“女性领域”。女性田径运动不再是仅限于短距离比赛,也可参加中长距离比赛。认为女性不适于合作,不适合参加集体项目比赛的观念,也随着女性参加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被抛弃。
女性在赛场上取得的成绩,打破了人们预设的关于女性身体的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女性解放的脚步,女性解放主义者也把女性体育纳入了女性解放的视野。
4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1)女性身体观。
(1)女性生物身体观。这时,对女性生物身体的认识更加科学,认识到两性生物身体差异客观存在,但这种差异并非曾经认识的那么大。
(2)女性社会身体观。广泛的就业机会促使广大女性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生产的广阔天地。这不仅使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而且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活动,几乎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由此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而成为独立的、平等的社会成员。社会承认女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独立的人格。
(3)女性审美身体观。“女性美”并不是人们习见的外表苗条柔顺、整齐划一,而是生命力的蓬勃之美。它突破了只把外貌作为“女性美”的男性专制审美标准,丰富和加深了“女性美”的内涵,大大超越了狭隘的以身体外表来衡量女性价值的性别审美观念。
2)女性体育发展。
(1)女性参加体育的人数迅速增长。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女运动员人数为1 567人,占总人数的22.6%;第24届汉城奥运会,女运动员人数达2 186人,占总人数的26.3%;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被誉为女性体育取得重大突破的奥运会,参赛女性已增加至3 512人,占总人数的35.1%,与4年前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相比,女运动员人数就增加了近1 000名。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女运动员人数占38.2%,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女运动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40%,达到40.8%[7]。
(2)女性参加的体育项目剧增。这一时期,奥运会女性项目增长更加迅速。1984年增设了3 000 m跑和女性马拉松比赛。1980~1984年4年间,奥运会女性项目从50个小项猛增到62个小项,并首次出现了专为女性设置的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等比赛项目。并允许女性参加耐力和身体对抗性的集体项目比赛。从此以后,奥运会女性比赛项目不断增加,包括从前只允许男性参加的比赛,如柔道、足球。1984年,奥运会女性项目仅占36%,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则增加到了44.9%[7]。女性进入奥运会的加快引起了对女性体育运动观念上的更新,而且导致了对女性的体育运动适应能力的重新认识,为女性体育的开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领导决策层出现女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女性的权力斗争,女性获得了广泛地参与体育比赛的权利。参与决策领导的权利是女性体育发展的关键,因为这对创造参与机会以及决定体育比赛章程和规则是至关重要的。1981年,在巴登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来自芬兰和委内瑞拉的两位女性海格曼(Pirjo Haggman)和丰赛卡(FlorLsava Fenseca)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1995年,组建了国际奥委会女性与体育工作组,以策划和推动女性进入各国奥委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并提出2000年前在决策层为女性保留不低于10%的席位,2005年要达到不低于20%的席位。体育运动管理层次的性别平等对提高体育运动中女性的地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3)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女性身体观随之发生变化。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对于女性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认识更加科学。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女性身体的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女性从事的工作不断增加,进入了原本属于所谓男性的领域,男女两性的差异越来越小。尽管女性生物身体观和社会身体观越来越合理,但女性审美身体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从整个文化大背景依旧没有实质性变化可窥一斑。
人们对女性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技能等方面竞技能力的内在潜力和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步扭转了以往的过分夸大男、女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和不注意男、女运动员之间差异的认识。
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的影响下发生了迅猛的发展,表现在运动员数量和参加的比赛项目。除了拳击等极少数项目在奥运会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女性比赛外,女性参加了绝大多数比赛项目,还根据女性身体的特点,在奥运会中设置了女性比赛项目——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和垒球。
这一阶段的女性身体仍然处于男性的“凝视”之下。但是,女性体育中出现的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体育项目却在冲击着这种女性身体审美观。女性举重的兴起也曾经遭受许多人的非议,但如今,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美也得到了赞同。
5结论
通过对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女性体育是在其所处社会女性身体观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品质,会对女性身体观产生反作用。女性体育与其所处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身体观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既具有适应、认同和融合,也具有冲突、排斥和对立关系。
2)女性身体观的发展受认知水平、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主导的女性身体观呈现逐渐由生物身体观向社会身体观,进而向审美身体观过渡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女性竞技体育开始出现;女性参加体育人数从少数到多数;从参加少数体育项目到几乎所有项目,还根据女性自身的特点设置了女子项目;领导决策层中从没有女性到女性比例不断增加。
3)女性体育从参加体育的人数,参加体育项目发展到参与体育的领导决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体现了女性身体观对它的影响作用,而且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从而促进女性身体观朝向女性解放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Roy Porter,Lesley Hall. The facts of life:The creation of sexual knowledge in Britain,1650-1950[M].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50-53.
[2] Ludilla Jordonova. Sexual vision: Images of gender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between the eighteen and twentieth centuries[G]//Gender in English Society,1650-1850,1989:21.
[3] Thomas Laqueur. Making sex:The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M]. Cambridge & Massachuset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71.
[4] 安妮塔•L•德弗兰茨. 女性在奥运会中作用的变化[J]. 刘岳冶,译. 体育文史,1998(1):46-47.
[5] Sellheim H. Auswertung der gymnastik der frau fur die arztliche praxis[J]. Medizinische Klinik,1931,27:1439-1442.
[6] Muller J. Eignung der frauen und madchen fur leigesubungen[M]. Naumann,Leipzig,1927.
[7]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68-169.
[8] Bergmann W. Die frau und der sport stalling[M]. Oldenburg,1925.
[9] Kustner H. Frau und sport[J]. Medizinische Welt,1931:757-758,791-793.
[10] Simri U. Frauen und Olympia: Sport und Emanzipation[G]//Blodorn M. Sport und Olympische Spiele. Rororo,Reinbek bei Hamburg,1984:89-104.
[11] 高琳. 论女性文学——中外女性文学国际研讨会文选[M]. 北京:中国女性出版社,1995.
[编辑: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