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天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不断地建构着新的城市空间,塑造着新的城市文化。本文以上海宝山区虎林苑绿地建设为例,解读城市绿地的社会文化功能,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城市社区重构的设想。
关键词:虎林苑;吸纳;平等化;城市社区重构
几年前,我们与百花研究会的朋友一起访问上海宝山区泗塘街道富豪居委会,临窗远眺,一片正在建设中的绿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果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不断地占有新的土地并使之成为城市社会空间的过程,那么,观察绿地的建设以及被占有的过程,恰恰可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城市化提供全新的启迪。如果说绿地的建设可能缓解过分拥挤的城市压力,从而推动城市社区的发展,那么,认真观察绿地上的人的活动,可能有助于城市社区重构体系的进一步形成。
后来,我们走访了宝山区的有关单位,了解了绿地的建设情况,并先后完成了10多篇观察报告。本文是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一、虎林苑:一片城市绿地的产生
虎林园东起西泗塘河,西至虎林路,南起已建成的居民住宅呼玛一村,北止呼兰路,总面积约37742平方米,是由上海市吴淞工业区整治办出资1081万元建成的集绿化、景观、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社区公园。
这片狭长的绿地,原来是上海市化工局为吴淞化工总厂(现更名为上海中远化工有限公司)辟建TDI工程的安全隔离带(绿化苗圃)用地。2000年,上海市出台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泗塘街道通过联系宝山区政府和吴淞工业区整治办进行协调,最终达成协议,将这里辟建为单纯的绿化防护绿地,突出绿地的隔离、防护、净化功能。后来由于泅塘街道提议,考虑到周围方圆数里没有一块大型的绿地和活动场所,决定由市绿化局另外出资150万,增加一系列配套设施,加强绿地的休闲娱乐功能,将其建设成为一块综合性开放式绿地。配套设施包括花架、方亭、八角亭、膜亭、遛鸟林、儿童游乐场、文化走廊、榉树广场、健身苑、下沉式广场等。整个项目于2004年3月开始实施,由宝山区绿化局负责实施建造,经过一年建设,于2005年竣工,2005年5月1日,虎林园正式对泗塘街道居民开放。
至此,泗塘街道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大型公共绿地。它的出现,是对居民诉求的响应,无疑给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内的老人,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精神。
二、虎林苑的吸纳效应
虎林园三面环绕着居民小区,由放鸟区、健身区、休息区、干人文化广场等功能区构成。林立的乔木、灌木、开阔的草坪、起伏的地势、石板铺就的道路、供人休憩的凉亭、宽敞得可以进行文艺演出和文化展示的圆形广场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白帆式遮阴帐篷等,使整个园林布局显得错落有致。
我们在虎林苑访问时,一位老年人对我们说:“绿地很需要的,附近居民都比较喜欢。”这块绿地就像一块绿色的磁铁,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在这里观察发现,即使在秋冬季节,仅早晨锻炼的也有近百人,全天的人流量有好几百。据当地人介绍,夏季来此活动的人更加多,不仅有锻炼身体的,还有跳舞的,尤其是夜晚,会吸引很多年轻人来此,人数多达200。同时,在互联网的bbs上面也有一些相关的帖子,显示了周围居民对这个园林的好感和好奇。例如其中一个题为“虎林路东的绿地不错”的帖子就说道:
“树很多,许多已经发芽。健身器材也多,还有几个亭子。这个绿地建得不错,10年后树长大了,生态效果就显示出来了。”
接着便有跟帖。
“是的,若河对面的烟囱不再熏人就更好了。”
虎林苑创造了一个迥然不同于工人新村或新式小区的城市绿洲,从而为忙碌不息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片新鲜的生活空间。
虎林苑吸纳着来自附近的居民们。根据Cho的研究,他利用“引力模式”(gravity model)计算都市公园区位效率(locatlon efficlency),并发现公园的区位易达性较公园大小更能吸引使用者。我们先考察虎林苑的“易达性”。虎林苑的东面分布着泗塘四村、泗塘一村、呼玛一村等七八十年代的居民小区,南面是新的商品房宫浩花园,数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对于居住在这些小区中的居民来说,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虎林苑。当然,“易达性”不仅仅指路程的远近,还应当包含“容易进入”。虎林苑是一片开放的绿地,没有围墙,没有栏杆,没有守门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随便进出。虎林苑的“易达性”显而易见。
“易达性”是绿地可能吸引居民的重要条件,但是,单单“易达”还不行。在我们生活的小区附近常常有一些小的饮食店,路近且有服务员迎客,但就是门可罗雀,最后有的还不得不倒闭。绿地的“人气”来自于她所有的“吸纳效应”,那么,是哪些因素把居民们吸纳到了虎林苑呢?
首先是绿地环境。一些到虎林苑去考察的研究生认为,那里的环境不好,特别是附近的一家工厂的烟囱会冒出难闻的烟,有害身体。但是,泗塘地区的居民们并不这样想。他们知道烟囱里的烟有碍健康,也清楚虎林苑里有狗屎,但比较而言,虎林苑却是这一带环境最好的地方。
其次,虎林苑有许多健身设备都不收费,这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低收入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在虎林苑调查时遇到一位居民,他带着小孩在健身器材上玩,他告诉我们,以前他带小孩去泗塘公园玩,但是,那里小朋友玩的部分器具要收钱,有的器具玩一下,要收4到6元不等,一个小孩可能会化掉20多元,他们收入低,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虎林苑建成以后,他就一直带小孩到这里来了。
其三,虎林苑空旷的天空引未了放风筝的居民。一位居民住在闸北区彭浦一村,离虎林苑足有3.7公里,他经常来虎林苑放风筝,他说,“附近的几个公园上空都有电线,唯有这里空空荡荡,适合放风筝。我路虽远,却经常来。”
最后,我们注意到,虎林绿地不仅仅是绿地,还被分成了可以从事各种不同健身活动的功能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区恰恰以其特定的功能吸引着想从事特定健身活动的居民。这里健身项目有,跑步、放风筝、空竹、羽毛球、拐棍操、跳舞等。虎林苑里还有很多“散客”,他们在竹林后面,专心致志地打着太极拳,舞着剑;在弯弯的小道上,有2个人遛着狗,悠闲地散步;另有1 O来个人,或散步,或坐在椅子上聊天,或在观看其他人锻炼……
三、身份的平等化
人构建着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同时也影响塑造着人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与社会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展开的一个发展过程。社会空间的本质属性恰恰是社会的,不同的社会空间以其不同的主题性不断地提示、约束、诱导、规范甚至限制我们的角色扮演以及与此相关的行为方式。
观察虎林绿地,给人最深刻的或者最直接的印象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很悠闲:无论是跳着扇子舞的妇女,打着太极拳的老人,放着风筝的中年男子,遛着狗的少妇,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都在这片绿地上自由舒展地活动着。这里没有商场的紧张、职场的角逐、权力场的无奈,这里的主旋律是休闲。一位研究人员这样说到绿地中的休闲“他们所做的事情,用一句直白的话说,就是——
玩耍,或者在锻炼身体中玩耍。锻炼和玩是统一的,它们以娱乐休闲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深层次上,我们可以说是城市休闲文化催生了以城市绿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得城市空间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不断地扩大。”“由于休闲文化在城市居民观念中扎下了根,这种观念当然会强有力地影响自然空间向城市绿地空间的转换。以虎林绿地为代表的广场文化的诞生,是人们渴望人性复归的必然结果。”“人性复归”是什么?是去掉世俗的等级界限,是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化。
虎林苑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而空间的共享性又衍化出一些共享的行为准则。我们首先看一看人们对于健身器材的使用,这里的规则是:先来后到,后到的人要么等,要么使用别的器材,如果某一器材比较“热门”,前一位使用时间较长,后面想用的人就会问:“能让我练一会儿吗?”
另一个潜规则便是要对器材好好利用,一位研究人员这样记录了她的观察经验:“在像虎林这样的休闲绿地,人们脱下平日着装的同时,也脱去了社会阶层差别的外衣,就人们的行为举止,你无法看出谁是领导谁是下属,谁是工人谁是办公室职员,甚至连自然的特征——年龄,也不能造成人群中的等级差别。总之,在虎林绿地,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其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都自觉遵循着最大化的平等与尊重。”
四、城市社区重构
虎林苑所在的地块原来是一块“荒地”,没有建筑物,只有凌乱的垃圾:没有居民,只有几块破板当屋的拾荒者。虎林苑把“荒地”变成了“绿洲”,在一片城市水泥建筑物林立的土地上,以其诱人的绿色把附近的居民“拉”出家庭的私人空间,“拉”出各自的小区,“拉”到这片公共绿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社区就在这片公共的空间中重构。
其一,聚集。社区的基本条件是一定数量的人的聚集,下面的一段对话让我们清楚看到虎林苑居民聚集的情况。
问:一般都是些什么人在这里啊?
答:哦,什么人都有,年轻的、年老的,还有小孩,不过主要还是老年人……
问:那他们一般都在这里干吗啊?
答:干什么的都有,遛狗的、遛鸟的、放风筝的、打拳的、跳舞的、跑步的、散步的、还有谈恋爱的……
问:一般都是什么时间段人比较多?
答:早上五点多就有人来了,到七点左右的时候人最多,那时候跑步的人中青年不少,也有一些小姑娘到七点半以后年轻人就少了,他们要上班。七点半以后就剩下老头老太太,他们退休了没事干……
其二,交流。虎林苑让居民们会聚,会聚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机会。一位老人老伴已去世,儿子在市区工作,也不常回来看他,他告诉我们,他来这儿和别的老人一起锻炼身体,聊聊天,说说话,
“自己平时一个人也怪寂寞的。”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常常和他聊天,与他一起锻炼的都是街坊邻居,住的都不太远。2005年12月8日,一位传媒专业的博士生在虎林绿地考察时专门“偷听”了人们的交流,结果发现,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流是频繁的,交流的深度是有限的,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分享经验”与“指导意见”。他说,在虎林苑的各个活动群体中,交流经验是他们沟通的最主要内容,比如,如何使风筝很快飞起来、如何跳舞、如何使小狗不生病、如何养生等,几乎是他们周而复始每天进行的话题。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活动总是不断地有退出者和新加入者,同时还有一些铁杆的“队员”。对于新加入者来说,“铁杆队员”总是会对“新队员”谆谆教诲,而新进入者也正要借这些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水平。于是“应该……”“不应该……”“怎么能这样……”“只有这样才能……”等带有训导语气的词汇频繁地为人们所使用,“把脚抬高”“把绳子拉起来”“快些…”等祈使语句总是不绝于耳。
其三,熟知。聚在一起的居民相互交流,日复一日,大家就稔熟了,于是,虎林苑成了“熟人社会”。下面的一个对话让我们体察到虎林苑中人们相互“稔熟”的情况。
问:你们是一个小区的吗?否则怎么会那么熟悉。
答:不是一个小区的,我们三个是三个小区的,就因为早锻炼认识的。
在虎林苑中,许多人常来锻炼,久而久之,锻炼的人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一种每一个人都熟知的社会结构,以至于假如某一天某人没有出现,其他的人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一个中年妇女告诉我们说,从前,总有一个孤僻的老人每天都在跑道上散步,也不与身边的人说话。她与几个朋友对于老人的怪异行为往往指手画脚地猜测。但是,“最近很少见老人的行踪。她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甚至有点担心……”
其四,认同。虎林苑开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不少居民已经高度认同了虎林苑,把虎林苑看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五,组合。在虎林苑,不少人在一起或打太极拳,或跳舞,或舞剑,或做健身器,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在同一个地方活动,时间长了,这块地方就是他们这一群人的领地,而活动的内容则成了他们赖以维系的依托。虎林苑里于是出现了一个个群体,尽管彼此的关系已十分融洽,但是,群体内与外的界限是不清楚的,群体本身也呈现出不定型的状态。同时,虎林苑里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正式的群体。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有一个舞蹈群体,她们的成员以蓝色的小手套作为标志,这在园内已人所共知。
五、重构着的城市社区
虎林苑开放不到一年,虎林苑社区尚在建构的过程中,社区文化尚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还属于浅关系。然而,我们在虎林苑已经能够体察到一种到处弥漫着的文化美德。虎林苑作为一个镶嵌于城市小区中供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绿地所具有的精神净化作用更是发人深省的。一块绿地,一座城市花园,一个公共空间,提示着一种精神,暗示着一种行为,甚至内含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既约束、引导、启示着人,又通过人的行为表达出来。我们从虎林苑中可以体察到平等、尊重、互助、友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这些文化美德。一位研究生在考察了虎林苑以后深深地为这里的文化所感染,她写道:通常意义上的人是一种带有浓重的竞争色彩的“社会角色”,也就造就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中的功利和冷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虎林绿地休闲的人们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充分。他们中大部分人是轻松而愉快的。或是几人结伴而来,或是骑车前来;到达后,精神抖擞与各自所属的小团体会合,或者一个人静静享受早上的时光,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虎林绿地”中的人们,撕下了他们在其他公共空间中戴着的“陌生人的面具”,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群。
我们还可以从虎林苑的工作人员中看到这里的文化美德。这里有三名清洁工,她们来自河南农村,月薪500,租房住在附近。她们的住房只是在污染严重的河旁边搭建的一个矮小平房,窄、黑、无窗。项是用各种废弃材料盖的,不仅漏雨还透风。一张旧木桌,一个吊着的灯泡,一张不大的床,三人共睡。让前去访问的研究生吃惊和纳闷的是,除了抱怨工资较低以外,她们并没有表现出对目前环境的极度不满。当得知这个“值班室”的电费由她们所属公司负责且没有明确限额后,研究生建议她们买一些电热的取暖器。她们竟然拒绝了我们的建议,说“这样不好”。工作环境是艰
苦的,但是,虎林苑的花草树木给她们带来了好心情,她们也尽力维护好虎林苑。一位研究生说:“我留心观察了其中一个清洁工在打扫完毕之后健身的过程,她的动作舒缓,连同表情透露出了内心的平静和愉快。”
虎林苑的主题是健身,人们在健身时也在演示、在比较。我们在虎林苑中时时感受到人们在比较中进行着评价,而在评价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变化,群体内部的结构在变化,甚至人们的心情也在变化。一位原篮球教练因其体力与协调的动作备受称赞,他很快成为人们的老师,自然满脸春风。一位原部队文工队员现在是一个健身群体的头头,她领导的团体是虎林苑中最正规的团体。
虎林苑是城市的公共绿地,虎林苑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是公共的、共享的与利他的,如果说有什么“文化缺失”,那是指公共文化精神的缺失。
文化缺失在虎林苑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领地分割”。虎林绿地基本上被一群群人分割成一块块:舞蹈区(台阶平台上)、小广场(台阶下的半圆形场地)、器械健身区、跑步区(园内水泥道)、零散活动区、羽毛球区(园中间横七竖八的小路里)、放风筝区(小广场上,时间错开)和休息聊天区(公园深处的亭子)。各区没有标记牌,完全是公园的常客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日久天长成为惯例,于是各人便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区域中的人相互熟知,如果遇到外人,人们会报之以冷漠。
六、文化倡导:在绿地中我们可以做什么?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一片绿地给人带来温馨,给人带来舒心。虎林绿地建成以后,尽管东面的工厂仍然冒着白烟,但附近居民的对绿地的赞美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绿地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平等化”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然而,当人们把一片绿地建构成一个社会空间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带进了外部社会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因此,在绿地中,我们可以有所看作为,可以进行文化倡导。
其一,文化符号的创设。文化符号建构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文化符号的导向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虎林绿地中,时常见到这样一些宣传,“闻笛莫折柳,听歌休采花”、“花草喜人,手上留情”等等,但是,缺乏有关人与人和谐的文化符号。在这方面可以做一些有益的设计。
其二,文化活动的推介。目前,虎林绿地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自发的,为了更好地提升绿地的文化品质,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以丰富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三,文化领袖的培养。绿地中已经出现了一批自发的“领袖”人物,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他们对于绿地的巨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培训他们,使她们真正成为绿地中弘扬文化美德的骨干。
其四,文化美德的弘扬。文化倡导的核心是弘扬文化美德,唯有当文化美德成为绿地参与者们的行为准则的时候,虎林绿地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的社区。
(责任编辑:周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