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林
游 魂
赤城山乃天台山之门户,紧临天台城,是市民健身佳处,晨昏山道拥挤如蚂蚁搬家。我也曾多次前往,还曾绕赤城山好几圈,从不同角度感受赤城山之美。觉得“这一带乡间”,的确如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说的那样,是“浙江省一等美丽的地区”。只是,有时恍惚自己又回到童年,正在挨母亲的责骂:“游魂鬼啊!”
这是过去天台人长辈教训晚辈不要贪图游玩的话,如今很少听到了。新游魂早已剧增,古游魂还未散哪!近来我徜徉在赤城山下,就是试图寻找一个古游魂。终于在一个白云缠绕、紫气升袅的早晨,仿佛看见了三幕历史剧——
第一幕:青年汪藻来到天台,乃是旅人闲游。他虽遭奸臣蔡京之流排挤,“投闲凡八年”,但毕竟出身进士,文名满天下,“闲将衲子日寻幽,渡水穿云处处游”。游到赤城山,偶得一艳遇,这可在载入天台汪氏宗谱世传的一首《咏赤城》诗中破解密码:“偶来仙韭池边立,疑向桃花顶上行”。单纯写景是大诗人所不屑的,兴微托远、一切景语皆情语才是他的惯用手法,除此还有谁把赤城山比作桃花?天台汪氏宗谱载他“娶北陆(麓)宣公之女”,那恐怕只是一个侍立在砚池旁研墨的山姑。想那包公一身正气,应是完人,可近代迁移包公墓时,却发现包公后人原来偕出于一个丫头的门下,其实,在那个时代也不足为怪。
第二幕:中年汪藻来到天台,是为逃难。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也“赤脚逃千里”,都逃散了。“渺渺孤程逐雁飞”“山城重到转清幽,胜日闲寻旧钓游”,发现小儿子也能干了,“野饭农夫怪,山行稚子能”。在《天台道上》、《从稚子出前溪》等诗中露出了诗人这次逃亡隐居之痕迹。直到高宗回朝定都临安,诗人才又被启用为中书舍人,后迁兵部侍郎兼侍讲,授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徽州、宣州等等,力主抗金……
第三幕:老年汪藻来到天台,是遭迫害。那奸相秦桧想自己孙子状元及第,满朝文武都来贺礼,他竟然不来。又听说他作词《点绛唇》“乱鸦啼”是讥讽投降派,便在谋害岳飞翌年将他“夺职,斥居永州”。“更七八年,感风痹,欲致仕,不许”,诗人最后归隐于“天台赤城山下大豁山”。“幽卧不知觉……白发日夜疏,眷此不能发,牵衣更踟蹰”,“绍兴二十四年卒,秦桧死,复职”,“二十五年十二月诸孤奉公之丧,合葬于常州宜兴县阳蔡后坞元配夫人之墓”。
汪藻遗迹今何在?或曰道书中所说的大霍山,或曰大鳌山下的汪山。其实,遗迹不在游魂在。那经常缠绕在赤城山上的白云紫雾,多像古游魂未散啊!
古 埂
听说天台东乡有个清风谷度假村。某日我与一文友相约前去寻访,乘摩托车来到坦头镇,就望见路口山坡上立着块招牌,上有手机短号。我拨通号码问路,对方答道:“沿埂而上,直至岙底,约四五里。”
摩托车驶上一道古埂,兜起阵阵清风,好不爽快。埂上行车,久不到底,给人的悬念越来越强。心想这里面究竟是怎样的好地方,就像一出影视剧的序幕,就像一曲交响乐的前奏,造足了势,吊起了游客的胃口。摩托车在埂上行,无遮无挡,四面悬空,山风就显得特别长。文友精通风土人情,说这一带传有民谣“苍龙玉凤并齐飞,世代儿孙伴皇嬉”。明代这埂旁人家就出了个苦孩子杜宁,勤奋好学,高中皇榜一甲第二名榜眼,先任礼部侍郎,又任兵部左侍郎,被明宣宗赞为文武兼备。
摩托车转过一座小桥,终于进入岙底。但见一座大山高入云表,两旁矮山向外延伸,右边像龙,左边像凤。从岙口望出去,远远可见坦头镇一角,好长一个山岙,多像一张弯弯的长弓啊!岙底万绿丛中立着一幢山庄,庄前一口游泳池,庄后一座小水库。庄主年轻老成,是凤山村支书王继水。他介绍说大山上的雨水汇集到此,水量很大,满足四个自然村村民的饮用之外,还能满足游泳池用水,池水用后再放出去灌溉田地。
“这里要是不用水泥路面,古味就更浓了!”
“你们喜欢古,我带你们去看一个全古的地方。”
于是,王继水又带我们走向左边的凤凰山。只见山麓树林里竟藏着一座古寺遗址,曰“慧明寺”。立寺很早,寺却败了,真是可惜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