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执政形象创新

2009-12-25 10:18刘永志
理论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刘永志

摘要:重大突发性事件将使执政党面临一定的执政风险,通过强化、优化执政形象功能以应对突发事件,化解执政风险,提高执政能力,是一项执政党迫切而必要的选择。本文以政党形象功能理论为视角,初步总结和评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对我党执政形象所作的创新性工作。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030-03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及特征

突发事件的概念,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学术研究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影响到社会局部甚至社会整体的大事件。而不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件。“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可以说,突发事件就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产生的、给人们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且需要立即处理的破坏性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本文中所论及的重大突发事件。是对突发事件这一概念所作的程度和范围上的限定。特指的是已经发生了的,造成破坏和危害巨大的,波及范围较广的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便属于此类,此次地震震级达到8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巨大。(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2008年山东胶济铁路4.28列车相撞事故。(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如SAPS、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蔓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重大社会冲突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如“翁安事件”、“孟连事件”、拉萨3·14打砸烧抢暴力犯罪事件以及新疆7.5打砸烧抢暴力犯罪事件。本文定义的重大突发事件这四种类型均有。

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特征。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教授的概括总结,主要有四点:“(1)瞬间性,(2)偶然性,(3)危机性,(4)社会危害性。”瞬间性可谓突如其来、始料不及;偶然性则无规律可循。超出可控范围;危机性意味着突发事件具有恶化的可能性;社会危害性显示突发事件的直接的危害性后果。而重大突发事件,这四点特征都非常鲜明,程度也比一般性的突发事件严重。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加上一点突出特征即:影响范围的扩展性。重大突发事件在初始阶段是地区性局部性的,但随着现代新闻媒介的报道及网络媒介的传播、公众的深度关注、社会舆论广泛参与,以及事件间的连锁反应、事态发展的非可控性因素等。最终将导致这种局部性的地区性的突发事件发展成为全国性甚至是全球性的焦点事件和重大事件。本文所说的重大突发事件特指的是此类事件。

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亟需强化、优化党的执政形象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只有塑造和维护好自己的执政形象,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关键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自然性的和人为性的重大突发事件在此期间也屡有发生,自然性和半自然性的灾害类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虽非人力可控,然而也涉及到对灾害的应对和处理的问题。而人为性的突发事件在事件爆发的频率、影响的范围、破坏性程度呈现逐渐增强扩大的趋势。无论是哪种重大突发事件,其发生之后,都会使得我们党面临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间的执政风险,这种执政风险可以从重大突发事件自身的特征上体现出来,或者说其根源在于突发事件不同于一般事件的内在特性所导致的潜在的和明显的社会风险。突发事件虽然性质不同,发生的原因不同,但总体上来说,会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民众的心理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党由于自身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加之民众在突发事件中对执政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作为的良好愿望和期许,执政党以何种形象,何种作为来应对突发事件,能否化解乃至消弭这种风险,将影响到执政党的社会认同、政治地位,领导能力以及公众评价。

“执政党的执政形象。是指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眼里的抽象反映,以及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执政能力、执政理念和执政业绩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或看泼。”执政党的执政形象是执政党生命力的外在表露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都会高度重视自身执政形象的塑造与建设。党的执政形象,既是广大党员群体形象的集合和升华,也蕴涵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党的执政形象实际上是一个晴雨表、温度计,它反映的是干群关系,反映的是党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关乎党的前途和命运。

“良好的党的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提高执政能力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作为执政资源的党的形象,她与党的执政能力相互统一'共存于执政党这个肌体之中,支撑着执政党的生命活力。良好的党的形象,使党有着丰厚的资源,不断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直接促进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在政党进行危机应对时更是如此。相反,如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党的执政形象遭到弱化、破坏,包括党员、干部及组织队伍自身的弱化,如出现党员干部队伍人浮于事、组织失调、纪律涣散、效率低下、敷衍塞责、作风败坏等破坏执政党良好的组织形象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由于执政行为的失当或者执政绩效的下降导致的执政党权威性受损、民众认同感下降,甚至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等等,由于前两种功能的弱化还有可能降低执政党国际社会的认同度,受到国际舆论的压力,对党的良好的国际间党际形象和整体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必须强化、优化党组织自身的形象功能。这不仅关系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否有效应对和及时解

决,而且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有效展现、党的领导执政地位是否稳固。

三、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执政形象创新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中国共产党经常面临严峻的考验,对党的执政形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不仅善于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还善于把危机看成转机,进而把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可以说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逐渐发展壮大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史的一大特色。”在处理许多棘手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利用重大突发事件的非常状态,化危为机。成功地进行了党的执政形象的创新性工作。

(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生命至上,彰显亲民、爱民、为民形象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2003年4月,当“非典”疫情通报到党中央,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迅速召开了防治“非典”专题会议,会议强调“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还特别强调了对疫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方针。在5·12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迅速地组织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以救人作为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工作,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就尽百倍的努力,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总书记、总理等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赴灾区组织指挥抢救,并且时时刻刻为灾区人民操心着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感召下,国内外救灾力量得到有效、有序的调动和安排,几十万伤员得到有效的救治,几千万灾民不仅在生活上得到很好的安置,物质上得到巨大援助,而且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慰藉,他们战胜灾害的信心不断增强。”在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全国哀悼日”,全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逝去的同胞共同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以最隆重的公开哀悼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敬重、珍惜和关爱。在处理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故灾害、以及SARS、H5NI、甲型H1N1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拉萨3·14、新疆7·5打砸烧抢暴力犯罪事件上,党中央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把保护好、救济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执政形象在应对危机和灾难中得到升华。

(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发挥政治优势,进行广泛动员、争取时间,及时应对,凸显高效、有为形象

危机一般具有爆发性,一旦发生,破坏性极强,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而且发展迅猛,对人心的向背起着重大的作用。危机发生后,作为决策者,党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这就要求党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作出决策和反应。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如2008年南方雪灾紧急救援,特别是在5·12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中国共产党人镇定自若、运筹帷幄,以睿智、果敢、高效、有力的措施。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共赴时艰、抗震救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应急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救助能力,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制度优势、适应信息时代和高科技时代要求、快捷高效的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体制和机制在抗震救灾中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以积极作为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集中一切社会资源,全力支持抗震救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相对某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反应滞后、行动迟缓、救援不力、行为失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救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救援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连一向对中国党和政府非常挑剔的外国媒体面对事实也不得不改口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救灾中的表现给予好评。在应对诸如SARS、H5NI甲型H1N1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上。以及在拉萨3·14、新疆7·5打砸烧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应对处理上,党中央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高超的指挥协调能力、正确方针政策的号召力、坚强的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一个应对果断、高效、有为的执政党形象。在广大党员队伍和人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催人奋进的导向力、春风化雨的辐射力、震撼人心的冲击力、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对于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和顺利解决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积极态度加强舆论引导,树立公开、负责形象

“危机一旦形成就会对传统的“正义价值”造成威胁,它所带来的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恐慌。处于危机中的群众,非常渴望从上面即主流媒体上了解各种关于危机的消息。并根据这些消息及时地调整个人的应急措施。”如果这种获取消息的渠道不畅通,那么,处于闭塞状态下的人们就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小道消息,即非主流媒体,就会流行起来,于是谣言四起,人们变得更加惶惶而不可终日,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动荡,危机就会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突如其来的恶性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如何展现自己的媒介形象?在此非常情况下,各方人士密切关注事态实况和事件进展。向公众及时报道有关重要情况,不仅是稳定一方秩序的需要,同时也是相信人民群众和尊重公民知情权的具体体现。”

如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后,震后18分钟,新华社向全球发出第一则电讯;32分钟,中央电视台作了权威报道;52分钟,新闻频道推出特别直播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温家宝总理抵达灾区10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接着,央视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汶川紧急救援》直播节目;其他各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全天候、全覆盖连续报道、滚动播出,全面、及时、准确地报告灾情,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从震后第一天起,就实时发布灾情信息,把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入院治疗人数、受灾人数等重要数据随时向全世界公布。对于其他类的重大突发事件也是如此。坚持信息公开,坚决打破以往官场“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坚决惩处恶意瞒报虚报的政府官员,这极大地尊重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消除了社会恐慌心理,最大限度地澄清了处在苗头状态的各种谣传。稳定了人心,聚集了力量,树立了形象,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应对灾害的信心和勇气。

(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以公开、透明和积极的国际合作态度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和援助,展现自信、开放形象

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开放的政策,对国际社会采取公开、透明和积极合作的态度,积极需求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和援助。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时把自力更生同争取外援紧密结合起来,以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中国党和政府的应对政策、进展过程及应对结果。面对一些外国政府和媒体别有用心的对中国党和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进行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恶意报道,中国党和政府一方面以新闻公开的形式通过官方媒体以事实展现的方式予以澄清,对歪曲报道予以辟谣驳斥,以正视听;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消除猜疑和误解。如5·12地震后,我们坚持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彻底突破了以往灾害报道惯常使用的“单一化”、“单渠道”、“单音讯”的限制办法。在国内中央和地方媒体相继报道时,也允许外国新闻机构派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及时了解灾情和救灾情况。在西藏3·14和新疆7·15打砸烧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我们也允许外国媒体进驻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这样不仅用我们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笔触、自己的镜头说话,更借助外国记者客观的视角、客观的笔触、客观的镜头说话;不仅用自己的“喉舌”进行宣传,更借助“第三只眼”站在客观立场上进行客观评说,充分起到了“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宣传效果。因自信而主动开放,以开放去展现自信,中国共产党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政治沟通中。成功塑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政党新形象。

责任编辑刘凤刚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