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平台:毛泽东形象的第一次大展示

2009-12-24 10:48廖祖耀
党史文苑 2009年21期
关键词:柳亚子沁园春毛泽东

毛泽东在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之后,要进而成为全民族的领袖,首先要有一个民众认可的过程。像历代造反英雄一样,造反者总是被统治者诬为寇、匪,描绘成青面獠牙、非人非畜的怪物,中国共产党则一度被诬蔑为“共产共妻”、无人伦无人性的团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要获取民众的广泛认同,除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还必须展示出良好的自身形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代表的诗词,就成为毛泽东展示自身儒雅形象的重要平台。

赠诗测风云

1945年8月初,美国在日本连续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随之胜利结束。在获悉苏联出兵、日本发出乞降照会的8月10日当天,中共中央、毛泽东就做出了“苏联参战,日本投降,内战迫近”的基本判断。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内战不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而且损害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特别是苏、美、英等大国也需要治疗创伤、休养生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调停、制止中国全面内战就成为苏、美等大国的共同行动。中国共产党希望和平,广大人民也不愿意内战,蒋介石集团由于收缩在西南一带,忙于抢占抗争胜利果实,还没有能力立即发起全面内战。这样,国共两党开始了重庆谈判。

毛泽东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社会中,他又十分务实,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他知道中国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谈判,更重要的是依靠实力。重庆谈判期间,他专心致志地走朋访友、发表演说,扩大中共和他个人在民众中的影响。据毛泽东年谱记载,从8月28日到10月11日,在重庆谈判的45天里,毛泽东除6次参与和蒋介石的直接谈判、3次约见国民党主要谈判代表王世杰外,其他约200次活动,或是参加谈判的外围访谈,或是参与重庆各界的宴请,更多的是走访、约见民主人士。毛泽东成为了重庆的“超级明星”,他的“粉丝”跨越党派、跨越社会阶层。这些宴会、谈话、走访都是意料之中的活动,显然无法满足毛泽东的猴气。生性浪漫的他,喜欢点上一把火,然后静静地、远远地、超然地看着。

只要有心就有机会。和他一样任性、浪漫的柳亚子,促成了这次机会。

9月6日,毛泽东前往沙坪坝南开中学回访柳亚子。这时,柳亚子正忙于编辑《民国诗选》。素知毛泽东擅长旧体律诗,柳亚子拟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选入。今天毛先生亲自上门来了,柳亚子乘机将传抄的《七律·长征》请毛泽东校正。原来一直不愿外传自己的旧体诗的毛泽东,认认真真地将几处错误进行了勘误。按说事情到此就结束了,但当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毛泽东却若有所思。吸完几支烟后,毛泽东移座桌前,随手拈上一张印有“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的便笺,行云流水地写下了《沁园春·雪》。

我们推断毛泽东有意识地通过赠诗来刺激谈判对手,观测重庆风云,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细节:一是经过思考后主动赠诗。二是己经预见要公开发表广为流传,特地致信柳亚子说明创作时间、赠诗动机:“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这有此地无银的幽默。三是该诗的主题,涉及了中国政治家的敏感话题——论英雄,这就注定该诗必然掀起轩然大波。

借诗造声势

重庆和谈已是轰动一时的焦点新闻。焦点新闻人物当然是毛泽东。新闻传播一时之后,必是昔日黄花。要让新闻人物长驻人心,需要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宣传造势。

在毛泽东到重庆的第三天,柳亚子拜会毛泽东。经过这次会谈,柳亚子一扫对和谈的悲观认识。从毛泽东身上,柳亚子看到光明和希望,感到力量和信心。他写了首七律诗,发表在9月2日出版的《新华日报》: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柳亚子在诗中公开宣称,毛泽东是马克思和孙中山的继承人,称颂毛泽东“弥天大勇”。在国共两党坐下来,讨论如何主宰这片河山的时候,这首诗显然涉及敏感话题,触及了以孙中山传人自居的蒋介石的痛处。这首诗毛泽东肯定是拜读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毛泽东是有选择地书赠《沁园春·雪》,再提敏感话题,重触对手痛处,以利于赢得谈判桌外的胜利。

柳亚子喜获赠诗之后,心有灵犀地把宣传工作做到家了。

首先,发表和诗。柳亚子先生读了毛泽东书赠的《沁园春·雪》后,也诗兴大发,于10月10日国民政府的“双十节”步韵和了一首:

沁园春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世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痛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大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虽然许多人认为柳亚子误解了毛泽东的诗意,但我们认为,作为当时诗坛领袖,柳亚子对《沁园春·雪》的理解、把握不会误差到哪里,他起码抓住了诗的主题——论英雄,并认可毛泽东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英雄。

柳亚子将和诗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送到《新华日报》,要求发表。但发表毛泽东诗词要请示中央,手续繁琐,时间过长。结果采取折中方法,单独发表柳亚子的和诗。岂知这样更激发人们一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要求,为《沁园春·雪》的发表制造了悬念。

其次,举办诗画展。重庆和谈期间,柳亚子和青年画家尹瘦石酝酿举办柳诗尹画联展。诗画展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新华日报》专门编发联展特刊,毛泽东亲自题写“柳诗尹画联合展览会特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柳的介绍,毛泽东应初识的尹瘦石的要求,特地从繁忙事务中挤出专门时间,让尹瘦石为他画像。

10月24日,“柳诗尹画联展”开展,展出柳亚子的《呈毛主席》《赠董必武》《示沈衡山郭沫若》《沁园春》《抗战胜利口号》数十首诗词及尹瘦石所画的“毛主席画像”“屈原”等数十幅画作。柳亚子特意把他歌颂共产党、歌颂毛泽东的《七律·三年五月二十日夜后赋示同座诸子》写成大幅中堂,挂在大厅正中。把他的《赠毛润之老友》及《沁园春》和词写成条幅,并列两旁,把毛泽东书赠《沁园春·雪》陈列在大厅正中的桌子上,供人们欣赏。

由于有毛泽东的参与,画展的主题实际上变成了宣传毛泽东,成为名副其实的毛泽东形象的展示平台。

值得指出的是,柳亚子在展诗中有意把延安称做延都,以春秋手法抑贬重庆“陪都”。他还公开宣扬“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把毛泽东称做马克思和孙中山的传人,这些都为《沁园春·雪》引发论争做了先声和导引。

在《沁园春·雪》传说纷纭、人们渴望一睹为快的时候,《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吴祖光辗转获得《沁园春·雪》。他认为该诗“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副刊发表。之后,国民党行政院文官长吴鼎文控制的《大公报》,在11月28日以带有“反面教材”的意味转载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亚子的和词,从此拉开了一场由政治家搭台、文人唱戏盛况空前的《沁园春》诗会。

纠缠在“英雄”

《沁园春·雪》一面世,毛泽东即以伟大的胸襟、宏阔的视野和俯瞰历史、指点英雄的风流形象,震撼、收服了世人。国统区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通过对毛泽东的认识,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正如《诗词为媒: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作者指出的:“当知识分子为毛泽东的诗词所倾倒,纷纷提笔唱和时,这种中国文人式的对话已经流露出文化人的价值取向或选择意向。这种心理上倾向性,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为日后他们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奠定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

或许毛泽东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超出意料的是,不但国民党控制的《大公报》转载了《沁园春·雪》,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也向全党求征《沁园春》诗,以期一两个高手将毛泽东比下去。这一举动注定了国民党的系列动作将成为千古笑谈。试想,没有伟大的胸襟和境界,怎么能写出如此壮丽的诗篇?据说,蒋介石曾怀疑该诗是否为毛泽东所作,他的侍从、旧学功底深厚的陈布雷先生只能实话实说。

正是由于正直知识分子的喜爱和右翼文人的诋毁,重庆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沁园春》热。这场意识形态的闹剧,其实质是论英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放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深谙一山不容两虎、一天不共两日的刘玄德“吓得”掉了筷子之后连忙走人。自此之后,政治家讨论谁是英雄就成为敏感话题。在抗战结束、内战迫近、中国呼唤民族大英雄的历史背景下,《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的形象引起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人和右翼知识分子的恐慌,于是他们以批判毛泽东封建思想、帝王意识为名,组织了一场对《沁园春·雪》的围攻。到1946年1月止,国民党控制的报刊连续发表“和词”近34首,文章10余篇,“围剿”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与右翼文人相对立,柳亚子、郭沫若、黄齐生也和词7篇。

毛泽东十分关注《沁园春·雪》引发的社会反应。作为共产党公开刊物的《新华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先是保持沉默,既没有另外发表和词,也没有反驳文章,只是在《沁园春》事件逐渐平谈的1946年5月23日,转《新华日报》华中版上锡金的《咏雪词话》时写了一段“编者按”:“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一时唱和甚多,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低,强作解人,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封建帝王思想。虽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另外,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两次谈论此事。1945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致黄齐生的信中说:“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呜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在致柳亚子的信中,表达自己读柳等人和诗的感受。他说:“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即孙苏茎——引者注)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受,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态度:一是重视并讲究策略,党报不参与,由文人们去;二是超然豁达,对右翼文人反动政客一笑了之;三是对友人和词及《沁园春》事件的热闹场面很满意,以致“心上温馨生感受,归来絮语告山妻”。

总之,《沁园春》事件满足了毛泽东打赢谈判桌外另一战斗的要求,全面完美地展示了毛泽东的风流人物形象,完全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位置。○

题图 在重庆引发现代史话的《沁园春·雪》

作者简介:廖祖耀(1961—),男,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柳亚子沁园春毛泽东
柳亚子书法
沁园春·赞中原
第四届“柳亚子杯”全国诗歌大赛启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柳亚子故居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柳亚子:面责蒋介石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