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浅析

2009-12-23 04:44罗才成
党史文苑 2009年20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传统文化

罗才成

[摘 要] 毛泽东思想把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理论,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古典文学和道家文化形成了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特质和诗人情怀;墨家思想造就了毛泽东的侠义品性和力行精神;兵家思想则缔造了毛泽东在一系列战争中无往不胜的传奇神话;而儒家的中和思想、刚健精神、知行观念、乐感文化、民本思想和辩证思维则无疑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主体。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思想。作为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毛泽东,在形成和建构其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将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

众所周知,毛泽东早年的求学经历,奠定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和中国历史的熟悉,成为毛泽东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毛泽东从青年到晚年,熟读《诗经》,灵活引用,对《诗经》的有关评论,揭示了《诗经》阐述学的本质规律,提出了诗经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课题。”[1]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毛泽东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知识海洋里尽情地吮吸。正是由于早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才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所熟知的《沁园春·雪》和《长征·七律》等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对于中国历史的熟悉,也是毛泽东这位共和国伟大领袖的又一鲜明特点。无论是戎马生涯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终其一生,毛泽东都没有中断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二十四史》,特别是《资治通鉴》和《容斋随笔》,毛泽东一直带在身边,从中学习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知史可以知兴替,可以察得失。”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毛泽东善于从历史中学习,也不断将历史上好的治国措施和理念运用到现实中去,接受实践的考验。

道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给了毛泽东以智慧的灵感。老子的“道”,庄子的“逍遥游”等观念,对毛泽东人格情怀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道家文化精神则造就了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诗人情怀。”[2]此外,先秦墨家文化对毛泽东人格精神的培育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从人格精神上讲,他(指毛泽东)那种任侠仗义的豪杰品性,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勤俭苦拙的生活作风,重质轻文的价值取向以及伴随着他一生的革命道路,都与墨家文化有关。”[3]毛泽东所处的湖南,自古就有着侠义精神的种子,加上受墨家“兼爱”思想的影响,更加奠定了其侠义精神的深厚基础。这也可以从少年毛泽东利济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理想抱负中得以体现。青年毛泽东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学好知识,报效国家,正是毛泽东任侠仗义的豪杰品格,才最终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事业。墨家的“尚贤”思想亦形成了毛泽东后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力图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干部队伍的观念。墨家的“节用”思想也对毛泽东有着深刻影响,形成了毛泽东勤俭苦拙的生活作风。不仅他本人如此,毛泽东还号召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另外,先秦兵家思想对形成和丰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也有很大意义。毛泽东从小阅读孙子和孙膑的兵法著作,在后来的长期军事战争中也十分注意吸取兵家思想的精华。如根据《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理论,形成了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十六字军事方针,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还有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亦是毛泽东十分推崇的军事战略思想。根据孙子“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形成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理论,而这也在抗日战争中部队奉行的“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理念中得以具体体现……如此不一而足,不胜枚举。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的深厚滋养,中国革命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的军事奇才,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列举几个方面:

一是“和”的思想和“中庸”观念。“和”是儒家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和基本取向。“在毛泽东的思想范畴内,包含着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平为上的思想,防‘左反右的思想以及民族团结,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传统‘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毛泽东对传统‘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从春秋时期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中国传统儒家“和”的文化资源毛泽东都加以吸收和创新。这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军事策略和外交方针上。毛泽东主张进行裁军,承诺不率先使用核武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党际关系上,同8个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完善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在民族关系上,毛泽东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5]关于祖国统一,毛泽东亦坚持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中庸”思想也在儒家范畴之内,它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居中调和,做到“不偏不倚”,这样就会减少许多的危险和危害。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在党内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主要是反“左”,防止这两种极端给我们党带来损失。这在红军长征中反对“左倾”错误和建国后反右倾斗争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二是民本主义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毛泽东有着很大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之后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一系列胜利也印证了毛泽东民本主义思想的正确。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逐步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号召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向张思德和雷峰同志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严厉反对和惩治各级干部脱离人民的腐败思想和官僚作风。

三是刚健有为的实践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力行哲学。《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话语,对毛泽东形成奋斗不已的思想有很大影响。“毛泽东把幸福理解为奋斗。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6]纵观毛泽东一生,可以看到在他身上播撒下的奋斗精神的影子。此外,湘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是湖南人,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湘潭大学教授李佑新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并杰出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问题,不应忽视和遗漏湘学传统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环境中的毛泽东本人文化性格上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知行关系上,毛泽东对古代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和改造,特别突出行的重要性,注重现实,注重国情,关注国计民生,这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材料考订要详实,务求得到正本,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毛泽东对其第一次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关于其内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如下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去研究。”[7]“实事求是”后来成为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中华民族的乐感文化。建立在孔子“仁”学思想和孟子“性善论”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乐感文化,对毛泽东个人性格特征也有着重要影响,形成了毛泽东后来乐观向上、“幸福就是奋斗”的思想。红军长征中,那种乐观向上、视死如归、不向困难屈服而愈挫愈勇的精神感天动地。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虽困难重重,历经磨难,但最后胜利的定是中国,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了信心。这对振奋国人士气、共同抵御外侮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战争中,当问及对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前途问题的看法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显示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乐观主义精神,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的先声。

五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的辩证法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来源于中国文化传统。”[8]毛泽东不仅直接引用和发展了道家和兵家的辩证思想,而且也汲取了儒家思想中丰富的辩证思想,这在其著作《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毛泽东深谙辩证思维的真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提出了诸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和“团结—批判—团结”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方法无疑都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牟玉亭.毛泽东与诗经[J].毛泽东思想,2009,(2).

[2][3]白燕等.毛泽东人格理想与实践的墨学渊源[J].毛泽东思想,2005,(2):22.

[4]谭献民.毛泽东对传统“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140.

[5]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团结[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21.

[6]唐春元.乐观奋斗: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J].湖南科大学报,2008,(1):1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8]陈剑.毛泽东的矛盾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1):59.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传统文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