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明 武爱萍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信息技术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得更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新教学模式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30-0124-02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Song Tianming, Wu Aipi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aims and teaching content have changed a lo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ew curriculum criteria, so it becomes more important how to tea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ow to apply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ientic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ideas.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s by adopting new teaching modes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s; teaching system
Authors address 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
1 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很大变革。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已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信息技术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显得更为重要。
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实验性、工具性、发展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既不能简单使用基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更不能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深层次整合的基础上,对学生组织、引导和启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使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下面结合Word 2000图文混排案例进行教学设计。
2.1 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延续学生情绪高涨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在本课例中为学生展示涵盖教学主题的图文混排作品。可把作品上传到博客、QQ个人空间或其他展示平台。
2.2 引导学生定向质疑,明确主题主题:剪贴画、图片、艺术字的插入,格式的设置及对象的组合。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展示的作品,通过这种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进而明确课堂主题,形成基于事件或问题的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加工教师提供参考主题,如“节能减排”“信息时代”“绿色奥运”等,要求学生完成图文混排的作品设计(如宣传板报)。学生自主选题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查找选择文本、图片等信息,完成作品,将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4 上机操作练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对设备的依赖性比较大,仅仅靠教师讲解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只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强训练、自主探究,才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1)随堂练习:作为教学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一要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练习内容,以建构认知链条为练习主线,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二要注重把握练习的时间,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既掌握要求的内容,同时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2)上机实习:教师课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上机实习任务,其难度系数高于随堂练习。教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学生上机实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重要或共性的问题,及时向全体学生推广或进行指导,避免进行简单重复的机械练习。
3)自主上机练习:扩展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通过一些作品展示、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
2.5 协作学习与效果评价将教学班内学生分为学习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习小组成员要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认知方式及兴趣爱好等进行层次搭配。每个小组确定一名成绩相对突出、学习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统筹协调和整体策划。小组成员的任务与角色明确后,进入互教互学过程。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选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集体再创作,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小组成果交给教师,教师将各小组优秀作品汇总后,进行统一交流,讨论,评选出班级最有创新的作品,使学生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中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拥有大量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教师的指导或伙伴的帮助,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3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系统的3大要素
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系统的3大要素,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3大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把握好三者的角色定位,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1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并且要注意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织、指导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围绕如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在教学进程中充当合适的角色。
1)设计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注意几个问题: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怎样才知道已经达到目标?
2)顾问。教师传递知识越来越少,激励思考越来越多。教师为学生作必要的引导、适时的提醒、指点迷津、营造氛围、审时度势尤为重要。
3)伙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加教育力量。教师置身于学生当中才能更好地观察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学生的学习甘苦。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要给予学生高度的尊重,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教学中师生平等交流讨论,共同进行知识建构。
4)反思者。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经常反思和评价,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3.2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教与学的工具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学生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同时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识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1]。教师与学生要共同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而不是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桥梁而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距离。
在以上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教师的指导或伙伴的帮助,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始终以组织者、指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出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处于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是在个体应用中学习,更是在应用的探究中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