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丽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化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内外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知识点,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并有意识地启发和指导学生,使其在学习的实践中自觉努力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对“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1.利用化学史教育,打破创造神秘感
化学史上的发现和发明,是同化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密切关联的,对他们的研究和挖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完整过程,逐步建立科学方法论.如,学习“空气”知识时,介绍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能启发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新事物的发现、新领域的拓展都是在不断的对旧事物进行分析、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科学家们都做了类似的实验,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为什么实验方法不同、条件不同却得到相同的结果(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说明科学思维才是正确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防止盲目性和片面性.
2.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了解21世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比如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通过讲解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是未来理想燃料的化学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和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在顽强自觉地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建立培养创造性思维意识的良好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警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那些用不平常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即使某些提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过程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时,不要满足答案的标准、步骤的完整,而要对那些有“创见”的解题思路和不同的答案,即使不完整、不成熟,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让其“加倍地感到自尊;三倍地感到自重;四倍地感到自信”.由此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搜集、挖掘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素材,组织学生从搜集的材料中,利用创造性思维寻找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创造”的欲望,研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1.激发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中教师可激励学生凭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根据的猜想,然后按问题的要求顺序分析、推论,确定凭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如:一定质量的铁与铜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过滤,所得的固体不溶物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所得产物质量仍然等于反应前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里铁与铜的质量比是.经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和推论,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可知产物CuO中的O与Cu的质量比=原混合物中Fe与Cu的质量比,故可立即得出题意的答案为1∶4.
2.引导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性分析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常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以某一问题、试题为基点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把一道题变成一类题,变成若干道题,使许多知识连成一串、结成一片,达到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采用统摄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采用统摄思维训练,即运用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找出知识支撑点,抓准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探索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从而获取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4.利用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要在教学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剔”,乐于争议;教育生活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如在教氧气的性质用途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碳、硫、铁、磷和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导出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有的学生认为课本中存在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待学了氢气的性质知识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化学教学的形式从偏重课堂教学已转化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1.结合教学,创设情景,营建创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进行实验复习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你一支底部穿孔的试管以及烧杯、漏斗、集气瓶、铜丝、锌粒、稀硫酸,如何快速制取H2.”通过深入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对各物质性质及各仪器的使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2.开放实验,提供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实验、情景,通过指导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讨论、探索,参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实验成功了,要求总结成功之处;实验失败了,让学生自己寻找、分析失败的原因,直到成功为止.如学习“固体+液体不加热制气体”的实验,让学生用自制的简易装置制取CO2气体并加以实验.许多学生利用废药瓶或废矿泉水瓶加软木塞或在橡皮中插入硬的小塑料管代替,并利用鸡蛋壳和米醋为原料自制完成了该实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学到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训练了科学方法,养成了科学态度,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提倡学生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
在设计性的实验中,教师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设计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如: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制淀粉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操作实验,结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学以致用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多设疑启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创造视野,开展创造性教育.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