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林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起来.但是细细观察、揣摩我们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却不难发现,数学课堂上的许多“合作学习”貌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使教学陷入误区.现就当前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些现状进行反思,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探讨.
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出现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促进了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但是目前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似乎一节课里没有合作学习就不是一节好课.于是老师在课堂上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讨论,导致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课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这种合作学习,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成了点缀数学课堂的“花瓶”、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标签”.现在数学课堂上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我们头脑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怪.新课程、新理念,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于是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公开课,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概少不了这种模式,至于学生讨论的内容如何、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合作学习中老师没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现象.一些讨论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这说明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就没有真正的合作.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
三、重视个体,忽略整体
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往往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或玩耍或走神或静听,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这样的讨论无法深入,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的独角戏,难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目的.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怕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全体学生,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便请小组代表(均为优生)汇报.这种只注重个体而忽视整体的合作学习,是与合作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合作学习中只有让学生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四、放任自流,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最多弯下身子做做样子(给听课者看的),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手表,不知所措、无所事事.乍一看,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身当作合作交流过程的局外人.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一一都能在教师预料之中,有时合作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有时合作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教师引导;有时合作时间不足,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合作偏离主题,又需要教师纠正;等等.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针对以上出现的误区,笔者认为应该先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勇于参与,与人为善,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表达、学会收集、学会组织、学会反思,只有学生具备了合作的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努力研究,使合作学习形式更完美、更合理、更有效.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