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 司
自2000年以来,在政府的倡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节能减排运动在中华大地掀起。2008年,国家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每年在全国推广节能灯,对大宗用户给予30%的补贴,对城乡居民给予50%的补贴。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达2009年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中央财政安排6亿元左右,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达到1.2亿只。
如今看来,全国各大社区及单位推广节能灯的风潮与呼声正一浪高过一浪。
可以说,推广使用节能灯不仅能让每一个家庭节电省钱,还能为政府减轻电力负荷的压力,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环保节能等产业也有着深远的促进作用,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节能灯推广的形势不容乐观。节能灯在社会上的推广运用受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让这项便民惠民的新政真正惠及大众呢?
居民声音:节能灯省电不省钱
首先,节能灯好是好,可百姓算了一笔账,由于流通环节费用高,进入超市的家庭用节能灯虽然质量有保证,但单价少则10元,最高的达20元以上,是白炽灯的10-12倍,而同时,部分家装市场的节能灯虽然价格便宜,但质量难有保证,容易损坏,致使用过劣质节能灯的居民认为节能灯“省电不省钱”,节省的电费不够买灯管。
居家过日子都有一本“家庭经济学”,节电首先是为省钱,如果节能不“节钱”,甚至浪费钱,节能灯不受百姓欢迎就成必然了。
因此,国家如果要想尽快推广普及节能灯,首先必须实施“低价位”策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是居民购买一只节能灯,政府补贴一半的钱,如果以一只节能灯10元计,政府补贴以后个人还要掏5元左右,显然偏高。而从国外来看,一些国家如欧美和日本,都有很优惠的鼓励政策,例如在美国,只要使用的节能灯符合节能标准就能从政府那里领到2美元的补贴。如果我们借鉴这一经验,将政府的补贴幅度加大,必将刺激更多的家庭使用节能灯。
大宗用户:不堪节能主力军重任
与社区居民用户相比,节能灯在进入到面向大宗用户推广阶段,也遭遇了尴尬。
工矿企业、写字楼、医院、学校、宾馆、商厦、车站、机场、码头、道路等采用照明产品集中的场所本是节能灯推广应用的重点单位,但这类大宗用户对节能灯推广项目却普遍趋冷,有人甚至表示,财政补贴节能灯已成了地地道道食之无味的“鸡肋”。半卖半送的节能灯为何不受大宗用户欢迎呢?
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相关部门针对大宗用户的宣传力度不够强大,以企业和各公共场所为代表的大宗用户对节能灯的认可度不够高;二是因为大宗用户的采购都有预算和审批程序,不可能像居民家里一样想换就换,而领取财政补贴程序也比较繁琐,单位和企业对节能灯的申购、使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部分大宗用户认识上存在误差,认为照明节能对于整个节能降耗任务来说,只是“细枝末节”,而无关大局,因此紧迫感不强。此外,大批购买政府补贴节能灯,厂家不给回扣,也多少影响了一些大宗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人民日报》曾评论说:“在推进节能降耗过程中,企业作为一支主力军,应算算节能账,忘掉蝇头利,义不容辞地投入到节能降耗事业中。”对企业等大宗用户来讲,照明节能既是企业节能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国家降耗的重点所在。有数据表明,200万只节能灯一年可节电1.6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所以大宗用户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配合政府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因此,在全民推广的同时,推广普及节能灯还应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示范效应”,并借助其良好的节能效果来强化宣传推广效果,让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
中标企业谁来为节能推广买单
国家补贴高效节能灯的政策一出台,不少企业便卷入了一场中标争夺战,成为了倡导节能减排的排头兵。但中标企业并非家家受益,对于网络不是很健全的企业来说,中标之后反而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每支节能灯均可享受国家补贴,企业通过超市等渠道直接进行核算。但中国以北京市场为例,采用的是中央财政补贴50%基础上,市级财政补贴30%,区级财政补贴10%的方式。
财政部、发改委的补贴节能产品推广机制中明确表示,由中标企业负责具体推广,推广的产品数量越多,得到的补贴资金越多。政府补贴看的是结果,那么产品售往哪里,每次售出的数额等情况都要通过中标企业自身来统计。大部分企业知道通过物业推广的方式很难使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不得不自行落实到户,中间作好登记工作,然后申报发改委,以便抽查,这其中产生的费用还得企业自身来买单。
经销商:失去“补贴”光环后的冷遇
与中标企业同样困惑的还有经销商。
某业内人士给记者打了一个浅显的比喻,如果居民每次凭户口簿可买五只低价节能灯,基本可以使用一年,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再花钱去购买按企业中标价售出的节能灯,很多人宁愿等到第二年有相关推广活动的时候再寻时机;而没买到廉价节能灯的居民也大多情愿继续使用原来的普通灯泡,期待下次活动时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经销商手中的产品因为没有戴上“补贴”的光环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事屡有发生。
由此可见,推广普及节能灯,还应该对生产端和销售端进行补贴和扶持。此外,还要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节能灯的合格率,逐步降低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以增强节能灯的市场竞争力。在德国,政府部门对节能灯的销售环节没有任何补贴,但在研发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大大提高了节能灯质量。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节能灯的普及,节能灯的销售价格也逐步下调,最终调动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综上所述,从目前看来,这场节能补贴风暴虽声势浩大,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强调的是,节能补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是一场破旧推新、改变全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全民节能运动。这一运动绝不能仅仅倚赖政府或者那些中标企业去完成,而必须依靠全体节能照明企业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