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2009-12-21 01:29杨之雷潘瑞玉
经济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杨之雷 王 卫 潘瑞玉

摘 要: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提出了以“学生虚拟公司”为改革平台,通过柔性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全面的课程“第三层面设计”,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学生虚拟公司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119-02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①。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构建与实施。

一、目前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合适,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选修课本身的结构也不合理,课程的面不广,体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课程偏少,未能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实践环节偏少、实践内容不充实,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就业的恐惧感与压力,延长了就业的适应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高才低能。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整合。传统的学科课程长期在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每门课程自成体系,只注重其内在逻辑与经典结构的完整性,而不顾及课程相互间的沟通,衔接与有机的整合,形成课程之间的封闭;各门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扩充而忽视课程之间的开放与整合,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膨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仓库,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目的性与热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培养出的人才千人一面,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导致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人才呈结构性失衡。

4.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一是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与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相脱节,未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综合管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是企业实习由于受企业的接待能力与态度影响,大多仅限于参观、感受,或者企业家访谈的简单层面上,学生即使进入企业实习,也多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和专业联系并不紧密,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一,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受自身实践

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有的教师还不能独立、全面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基于“学生虚拟公司”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虚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从1994年起,以“商务虚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引入我国高校②。“虚拟公司”仿照现实社会中真实公司的结构与功能,设有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采购部、销售部等部门,学生可以在每一个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直接与其他虚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直接与模拟的社会经济部门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发生联系,在这种仿真的商务活动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在仿真实践中了解、熟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及法律法规和政策。

1.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虚拟公司”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与前提,两者在实施中相辅相成。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主导思想:一是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教育。国内外工商管理教育的成熟经验表明,本科生阶段应注重基础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打下宽厚的基础,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趋势,适应市场需要,拓宽就业面。具体体现在表1中平台课程的设置。二是课程设置以“授人以渔”为出发点,而非“授人以鱼”。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除了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具体体现在表1中专业模块与能力构建模块的设置。三是突出个性的发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与学生的志趣、特长、职业规划相结合,以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具体体现在表1中选修课的设置。四是强调课程的模块化、柔性化设置,知识信息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信息量大、更新快,知识体系应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具体体现在“平台+模块”的构建式课程设置。具体设置如表1。

2.基于“学生虚拟公司”的课程体系构建。本文在“学生虚拟公司”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不仅仅是把它看成一个实践环节,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学改革的平台,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与安排,使培养计划成为一个完整的、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并形成一套有价值、切合实际的专门教学方法。因此,“学生虚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引入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四年间,其总体构架如图1。

3.基于“学生虚拟公司”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虚拟公司的人员由各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虚拟公司之间不定期开展各种模拟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习阶段。一般为新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对应于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聘”进入虚拟公司“实习”,熟悉虚拟公司环境,了解基本的日常业务,通过与高年级“同事”的交流,了解职业岗位的基本职能。通过亲自感受现代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与此同时,配合以社会类似企业的现场认知实习,拉近模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距离;辅之以专业讲座,吸引学生对社会专业热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对现代企业管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发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运营阶段。一般为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对应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学生“实习期”结束,成为虚拟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工作能力竞争上岗,参与虚拟公司的各项模拟业务过程。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薄弱、工作能力的馈乏,并进一步思考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从而产生对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产生学习的动机,进而积极主动地朝目标努力与奋斗。这时,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与讲授,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拓展与深化,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正迎合了学生这种对知识的需求,可以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市场竞争阶段。学生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工商管理专业有了相当的认识,对企业管理问题也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这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等调整至最适合的公司及岗位,参与虚拟公司间的“市场竞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方案设计,创建自己的虚拟公司,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多以选修形式的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程群为主,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专项技术支持;同时,组建实践中心,学校从物质上、机制上、政策上给予实践教学大力的支持;在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下,以现实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学生虚拟公司的规章制度及规范;打破各院系专业限制,建立学生虚拟公司的运作体系,并展开虚拟公司之间的模拟市场竞争。

第四阶段:向现实社会环境过渡阶段。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董事会,对虚拟公司运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与评价;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针对性强的培养计划,企业也可在虚拟公司中选拔优秀人才,学生利用假期直接进入企业参加企业实习,提前与现实环境接轨;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社会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学校从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对学生企业进行孵化指导和支持,帮助大学生把“创业梦想”转变为“创业行动”,把“创业方案”付之于“创业实践”。

三、基于“学生虚拟公司”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1.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工商管理本科生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和商业道德,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知识传授的逻辑性,而非知识本身③。“学生虚拟公司”实质上是社会大环境在学校中的一个缩影,它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特性,及时体现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的变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形成一套基于感知的“源于实践,归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强调培养计划的系统性。以学生虚拟公司为纽带,通过全面的课程“第三层面设计”,整合了课程体系。课程的“第三层面设计④”是相对于第一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第二层面的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而言的对课程及课程群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安排,以达到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使整个培养计划成为一个完整的、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系统工程。通过解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把握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要求,在衔接其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学生虚拟公司,以源于真实统计记录资料的优秀管理案例为切入点,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大纲,并在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出探索、总结并最终形成规范,从而形成一套有价值、切合实际的专门教学方法。

3.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校园里创建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场,进行模拟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职责意识、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同时,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从而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熟悉期”及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适应期”。通过学生虚拟公司的实践,改变传统“授人以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培养学生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情景、协作、交流”相互交融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4.强化“二级导师制⑤”的教学管理模式。“二级导师制”是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教育培养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过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全面引领,并由骨干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构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生虚拟公司中采用“二级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5.广泛开展团队教学、合作学习,促进教学双方的能力构建。学生虚拟公司的教学管理,靠一个教师的力量难以做到,靠传统的各门课程互不相通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而在“团队教学”中,教师本身都有各方面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与专长,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能够给予学生更实际、更丰富的知识。同样,学生以虚拟公司或部门为单位形成异质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适应学生特点、志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基于“学生虚拟公司”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的彻底变革,它的实施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实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树人大学为例(项目编号:SCG270)]

注释:

①鞠芳辉,刘德学,郑筱婷.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浙江万里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3):12-15

②段洪.创办学生虚拟公司——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今日南国,2008(4):56-57

③程宏伟,张霞,龙珀,朱益民.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2):10-14

④郑吉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4-80

⑤和丕禅,余克艰,姜红,时长江.推行“二级导师制”的背景、成效与前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58-61.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