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霞 尹 伟
近年来,南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为己任,围绕“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作出新贡献”的三大使命,以信用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两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和着力点,从解决“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有效需求入手,着手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给难题,增强了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2155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100251万元,全县累计建立农户经济档案6.7万份,评定守信户3.5万户,发放守信卡3万份,评定信用村182个,信用乡镇3个,值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占比面分别达到40%、47%和18%。优质服务,搭建支农发展虹桥,实现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新跨越今年以来,南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抓服务,树形象,争创一流金融单位:练技能,强素质,争当一流服务标兵”的一系列竞赛活动。一是规范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柜员服务操作细则、服务公约等办法,积极开展各种“创品牌服务,树行业形象”活动,从不同侧面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使每一位员工对每一项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规范操作的依据,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注重员工素质培养。服务的关键是高素质的人才,员工的素质决定着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的高低和竞争能力的强弱。联社采取培训、座谈、技术比武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形式多样的服务培训。同时,还采取优质服务竞赛、分片互相学习互相检查的形式,每季评选一次“文明服务标兵”。掀起人人讲服务、处处现服务的良好氛围。使服务触角延伸到信用社业务经营的每个角落,让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自己银行的市场定位根植于广大群众的心中。信用工程,架起富民金桥,实现社、农、信“三赢”的跨越宣传发动,营造氛围。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南召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结合辖内实际,及时成立了信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全方位进行宣传,制作宣传标语200条,印发宣传单3万份,在辖内各村醒目位置张贴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标准及评定程序。同时对已评定的守信户、个体工商户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授牌,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夯实基础。严格把关。南召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从建立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的经济档案入手,做到支农先知农,实行一村一档,分类管理。主要搜集客户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信用度等信息,为准确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奠定基础。在评定信用户时,严格对照标准,按照程序。在建立农户经济档案的基础上,各乡镇成立了农户资信评估领导小组,其成员由乡镇政府有关乡镶长、信用社主任、客户经理、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组成,根据申报农户的社会信誉、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遵纪守法等基本情况,对照条件,对申请农户逐一评定,按照所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核发不同等级的守信卡,核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审验一次,对信用度高、经营效益好的农户、乡村适当进行晋级,提高授信额度。对信用度较差、不守法经营的给予警告,撤销守信户,收回守信卡。同时,针对辖区内山上山下不同区域、大村小村不同特点,发展快慢不同类型的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对一些经济主导型、文明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村率先开展信用工程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推动全县信用工程建设整体协调发展。信贷扶持,实现三赢。对守信户的资金需求,信用社广开绿灯,以小额农户贷款作为投放的有效载体进行全力扶持,在对守信户发放小额农贷过程中,严格落实“对象拓展,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期限延长”等措施,使得小额农贷更贴近农民的用款实际需要。农民增收,信用社发展,政府得利的三赢局面初步形成。为了确保小额农贷投放不产生信贷风险,南召联社在完善运行机制上下苦功。首先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在推广小额农贷过程中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的评定小组,根据信贷员提供的资料评级授信,核定限额。其次是要保证信贷员搜集农户信息资料真实准确,这对评定农户信用等级至关重要,联社要求包片信贷员必须保证资料真实。并对其调查的农户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的责任制,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其三是信用社对小额贷款证严格落实年审制度,对信誉变化的农户及时变更信用等级,对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出租或转让贷款证的农户,及时收回贷款证并取消贷款资格,三年内不再办理相关业务,并在村委公开栏中进行公布。其四是把小额农贷列入经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一方面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坚持计划指导,实行“三包”责任制。另一方面对发放农户信用贷款质量高、效益好的个人给予奖励,并于工资挂钩,调动其积极性。这样既保证了贷款的发放额,又保证了信贷的质量和回收率。阳光信贷,筑起百姓便民桥,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的新跨越首先是公开服务承诺。为彻底解决群众办贷难问题,南召联社从转变作风、增强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方式抓起,面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根据不同种类贷款,限定办结时间,对于暂时没有开办信贷服务大厅的信用社,要求信贷人员集中办公,向客户公布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及贷款人所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贷款时限要求,同时向借款人提供咨询服务,将信贷由幕后推向前台。对新建立的阳光信贷大厅,全部实行“三上墙,四必有,五统一”,即信贷服务承诺、流程、职责上墙;有咨询台、有座椅、茶水、业务手册;统一门柜、标示、约束机制、流程、规范信贷人员办贷行为,建立客户经理值班制度,服务事项登记制度,强化督查落实措施。对客户经理进行“零距离接近客户,零距离办理贷款,零距离服务农民”的贴心理念教育,真正实现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由背对背向面对面,由后台向前台的转变。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信用社的贴心服务,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成为历史。其次是规范办贷流程。通过对客户经理进行综合业务知识考试,将客户经理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授予不同的贷款发放权,动态管理,定期评级。阳光信贷服务大厅设值班主任一名,其职责主要是接受客户的咨询、申请,登记客户基本情况和贷款需求,按照贷户的申请和分布区域,由值班主任将其移交给包片客户经理,由包片客户经理按程序给予办理、答复。整个程序严格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阳光信贷大厅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升两大惠民工程的富民成效为了不断巩固和扩大“惠农”成效,深入持久地做实做好两大“惠农工程”,进一步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我们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信用工程”和“阳光信贷工程”分析研讨会,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制定对策,积极改进。一是始终与县委、县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合拍。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工作,汇报省、市联社”两大惠农工程”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争取政府领导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力求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与政府农业发展规划相一致,我们突出支农重点,紧密围绕当地政府农业发展规划,使有限的资金产生巨大的效应。二是心系“三农”,不断提升服务层次。全县信用社不断创造性地做好支农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层次、扩大服务范围,真正把“两大惠农工程”抓细抓实抓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赞誉。三是因地制宜,注重帮扶效果。坚持从发展农村经济、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起,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最容易见效的项目做起,真正把“两大工程”建成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城郊乡紧邻县城,是县城蔬菜的最大供应基地。几年来,为了打造县城居民绿色的菜篮子工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发放贷款3500万元,引导帮助农民发展蔬菜大棚3000余个,并免费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大大增加了贫困农民的收入。如今,蔬菜种植已经成了这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已经发展到2000余户,菜篮子工程已经成了当地许多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