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成功教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2009-12-17 06:22冉利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成功教育教学

冉利珍

【摘要】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或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成功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9-0039-03

1 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学习力量。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获得成功,又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在现实中经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况:字写得好的人,反而经常练字,而写得差的人,却很少见他们练字;成绩好的同学经常主动演算习题,找些课外书籍阅读,而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却反而很少看到他们在学习。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由于这方面获得过成功,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尽管也想扭转被动局面,却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使他们逐步丧失了兴趣,陷入“失败——厌恶——失败”的恶性循环。

反复成功可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因此,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差生的成功之母,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成功教育是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使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 实施案例

下面我以亚洲为例谈谈怎样创设成功机会帮助学生成功学习世界各洲的自然环境。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目标

2.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轮廓特点和邻近的海洋,理解它们的地理意义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主要部份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就陆地面积而论,是世界最大的一洲。大陆轮廓总的讲比较完整。亚洲的大陆部分除西部与欧洲交界外,其余均为海界。北东南分别为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及三个洋的边缘海。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的成功获得我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运用教材中的亚欧地形图,提问:洲界线的图例是怎样的?请同学在图中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然后在教师自备的黑板略图中填出。

②看图回答: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经过亚洲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提出,很多同学先是满脸疑惑: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呢?接着便议论纷纷:赤道;经度0°和180°。有的同学思考片刻便抢着说:“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经过亚洲,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经度180°也经过亚洲。”同学们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这时,我笑着肯定该同学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正确的。然后指着地图上的英国伦敦说:“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有一条特殊经线(即0°经线)穿过,如果照你们这样划分东西半球,英国不就被分在东西两个半球上了吗?”经过我的这一点拨,同学们恍然大悟,以前所学过的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清楚地在脑海里呈现出来:西经20°和东经160°。大家争先恐后,纷纷举手回答: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东经160°(而不是180°)经过亚洲。②问就这样在老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下迎刃而解,同学们获得思维成功的体验,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③读亚洲的经纬度范围以此判断亚洲绝大部份位于哪些半球。

④请同学在黑板略图中填出亚洲东面、南面、北面分别濒临的三大洋。

通过以上反复成功,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成功心理逐步得到形成,也对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从哪几方面入手得到了了解。

最后老师指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在陆地上的表现,脱离不了具体的空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现因各洲的地理位置、周围的海洋、大陆轮廓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亚洲这种濒临海洋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空间范围,对亚洲气候特征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2 掌握亚洲地形及其分布规律,理解它们的地理意义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四分之三为高原和山地,相对集中于亚洲的中部,从小亚细亚直到太平洋沿岸。“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由此向四周延伸出众多高大的山脉。山脉之间夹有大小不等的高原,大陆边缘、大河入海地区附近则是平原。

以上知识通过读图成功获得,其实施步骤如下:

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②看图说出亚洲主要以哪几种地形为主?分布如何?

③看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了解亚洲平均海拔如何?

④在图上找出亚洲最高、最低地方的海拔数据,并计算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

⑤看图说出亚洲地势有何特点?

⑥利用亚欧黑板略图请同学填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分布。

⑦亚洲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对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的层层落实,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争取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同时也把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2.3 从气候形成因素着眼,认识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

亚洲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下列几方面:一是南北所跨纬度大,北近北极,南逾赤道,所以寒温热三带俱全。二是面积大,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内地距海遥远,形成大面积的内陆半干燥和干燥气候;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亚洲独特的季风气候。三是地形复杂多样,致使咫尺之隔,气候悬殊。加上亚洲中部多广大的高原,四周环以大山,海洋影响甚微或完全缺失。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为世界多雨地区,乞拉朋齐年雨量达12000毫米以上。而北侧为内陆干燥带。四是亚洲和太平洋相邻,这一“两大”的地理单元,因热力作用的差异,促成了亚洲季风的典型发育,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性地理环境。

正因为上述原因,决定了亚洲的气候特征:大陆性、季风性和复杂性。

这部分内容的落实,我采取的方法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亚洲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等原有基础上,再次提出巩固原有基础的问题,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激发学生主动争取成功的欲望,从而顺利地掌握亚洲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学会分析各洲气候特征及成因的方法。

问题如下:

①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划分?

②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亚洲地跨哪几个带?

③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④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亚洲气温、降水会有什么影响?

⑤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亚洲气温、降水会有什么影响?

⑥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降水两因素的影响分析得出亚洲气候的三个特征。

通过以上问题的成功回答,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达到了“学会”、“会学”的目的。

3 经验总结

综上所述,怎样创设成功机会帮助学生成功?

3.1 要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

目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成功创造宏观方面的条件,保证学生逐步、稳固地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新的成功机会,全面提高素质。教学要求的调整有调低的,也有调高的;教学进度的调整有调慢的,也有调快的。调整的原则是:对基础的连续的要求,学生有困难,就放慢、抓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对学生来说是真正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正是有了这种一开始相对大纲来说是低层次的成功,促使学生愿意紧跟教师去不断争取高一层次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此,我们的教师才可能逐步诱导学生接近、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

3.2 要实行“低、小、多、快”的教学方法

“低”即“低起点”。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小”即“小步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能力的发展也通过逐步积累而得以实现。这种良性的循环,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快”即“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或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猜你喜欢
成功教育教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