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岸边的博物馆街

2009-12-17 09:57吴若峰
旅游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环城南通刺绣

吴若峰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博物馆,濠河两岸的街道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街的特色来。

关键词:南通

城抱水

夜游 博物馆

“长江入海口有两座城市,一是上海,另一座便是咱们南通。当地人形容南通是龙的左眼,上海是右眼。”

我们随船荡去,岸右边的环城北路不知从哪开始变成了环城西路,灯火辉煌的街道,人头攒动,唯独清静点的就是沿岸诸多博物馆所在地,那是文化场所,就连夜晚灯光的布置也显得温文尔雅,主体有些轮廓光,映在濠河水面只是些扭扭曲曲的线条,不像通体透明的商场,耀眼的光斑在水面上变幻不定,摇摇晃晃地映在水边恋人身上,远看以为他们在跳舞。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博物馆,濠河两岸的街道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商业街的特色来。

环城西路1号,南通风筝博物馆就坐落于此。我不知道选址者最初的动意,但“1号”在这条博物馆街上颇具意义。“南鹞北鸢” 通指我国风筝的两大流派,“鹞”即南通的板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自古以来,南通人即以放飞能奏乐的风筝而自豪,我对南通的最初记忆也是板鹞风筝,事实上,这种风筝早已成了南通的名片,直到如今,南通风筝依然是江南一绝。绝在哪儿?走进博物馆便通晓了其中的奥秘。

在博物馆品种繁多的南通风筝中,主角自然是哨口风筝,无论是六星、七星、九星……板鹞,制作上均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排列在身上的哨口,小的仅有黄豆粒大,而大的却像一个坛子。别小看了这些腹中空空的哨口,其加工的复杂性和精湛程度应当珍其为艺术品。起初我不敢相信挂着180个哨口的风筝如何飞上天去,听了讲解知道,即使是特大哨口,由特种葫芦加工而成后,最多才有几十克重。如果用它来装水,至少可以装60kg。”在一个风筝的身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道出了南通板鹞风筝的精髓:“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远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另一段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从风筝博物馆出来过文化宫桥便见到一所老式房屋,门牌:“沈寿艺术馆”。信步走入,一幅幅精美的刺绣立刻吸引住我,真是不知道我踏进了苏绣大师的纪念馆。馆址就是沈寿当年在此传习苏绣的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从一组组照片和生平介绍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位出自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家里的闺秀不同凡响的刺绣生涯。这位原名沈雪芝的苏女,凭着常年刻苦的专研,在慈禧太后70寿辰之时,用精巧的双手刺绣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寿屏进献,慈禧见到,称为绝世神品,大加赞赏,并亲笔书写了“寿”,“福”,两字,分赠于她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雪芝更名为“沈寿”。

接下来我还去了珠算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不知逛了多久、走了多远,在一个叫在濠东绿苑的边角处,走进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据说这是南通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很多流失在民间的传统蓝印花布制品,其中还有明清时期的。除了收旧藏古,馆主人还根据多年印染经验,开发研制了一批“蓝艺”现代装饰工艺品,并多次参加了全图工艺美术展览。最让我满意的是在这里买到了原汁原味的蓝印花服饰,也算是在环城路艺术熏陶的最后收获吧。

猜你喜欢
环城南通刺绣
清晨 我从环城公园路过
环城旅行
中天楼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展览纪录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