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敏
关键词:刘歆;《七略》;目录学
摘 要:我国殷周时期已经有了书目的萌芽,但正式的校书编目工作则始于西汉。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129-02
刘歆(约前53─23),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刘歆是西汉学者刘向的第三子,也是刘向诸子中最有学问的人。他出身皇族,世代显贵,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时以精通《诗》、《书》,善写文章闻名,后为汉成帝召见,任黄门郎。河平三年(前26年),年约二十七岁的刘歆与刘向一起“领教秘书”,协助其父校勘整理国家藏书,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方技无所不究。西汉哀帝时期,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该书依书的内容性质,将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著录603家,共13129卷。《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它著录了数以万卷计的图书,实际上是一部古代文化史。此书虽然早已亡佚,但其基本内容却在《汉书·艺文志》中被保存下来。
1 《七略》
据阮孝绪《七录序》,刘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别录》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篇幅比较多。《七略》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七录序》谓,“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为了从学术体系说明群书,按照书的内容性质,除辑略外,分为六略(六类);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种(小类);种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书,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以上六略共三十八种,即刘歆对当时书籍的分类。六艺略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学习六经的基础读物。汉武帝崇尚儒术,因而六艺略置于六略之首;诸子略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书。刘歆认为:诸子百家学说乃是“六经之友与流裔,”,故置于第二;同时又因儒家于道为最高,所以儒家又列诸子之首。赋是当时特别盛行的一种文体,汉武帝时曾设乐府,专采歌谣,故诗赋略仅次于诸子略;兵书略收军事著作。武帝好大喜功,常常用兵,籍以巩固政权,加之春秋战国以来,此类书也较多,故将其置于数术、方技之前;数术略包括天文、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书;方技略是指医药卫生方面的书;而辑略则分别说明六略、三十八种大小类目的意义和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及书籍的用途,成为六略之关键、诸书之总要,故置于六略之先。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谓:“刘歆《七略》……首之辑略,以总集诸书之要,则分列品题,实六略耳。班固《艺文志》,增入五家,而省其十家,共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篇,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歆原书三万三千九十卷,固节其猥冗,仅得十之三四……”然《七略》原书二十卷,班氏《艺文》仅一卷者,但存其目耳。”《七略》是一部系统严密的图书分类目录。它产生于一千九百多年前,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比西方目录学之父,德国古士纳《万象图书分类法》早一千五百七十一年,比《汉书·艺文志》早近三十年,成为我国历代编制各种图书分类目录的典范,对于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 《七略》对目录学的创新
2.1 分类
《七略》分类体系有较严密的系统性,大纲、子目,比较清楚,先分略,再分种,有大类,有小类,同类之书约略以时代之先后为层次,如杂家,虽知孔甲似非黄帝之史,亦列于篇首,余皆以次序列,最后始为汉代之书。但是也有例外,如道家中之郑长春,以六国时人而列于汉武帝时人郎中婴齐之后,但是总体来看全书分类层层展开、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并且类目设置适合当时国家藏书的实际情况,有什么藏书就设什么目录,各目录之间比较平衡,没有畸轻畸重现象。在分类技术上,灵活而又巧妙地运用了按图书内容标准和按图书形式标准进行分类的两种方法,大类下子目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其分类标准,就各大类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按专书作为分类标准,如六艺略下再分易、书、诗、礼等九小类;有的按学术流派作为分类标准,如诸子略下再分儒、法、名、墨等十小类;有的按体裁结合作者作为分类标准。如诗赋略下再分赋、诗,赋下再按作者分;有的按学科作为分类标准,如兵书略下再分兵权谋等四小类。班固《汉书·艺文志》,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荀勖《晋中经薄》中的甲部,即《七略》的六艺略,乙部相当《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丙部系由《七略》六艺略中之春秋类目所附的历史书籍扩大而成,丁部即《七略》的诗赋略;王俭《七志》中,经典志即《七略》六艺略,诸子志即《七略》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诗赋略,军书志即《七略》兵书略,阴阳志即《七略》数术略,艺文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阮孝绪《七录》、许善心《七林》也承其遗风。
2.2 著录详尽
《七略》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从方便读者使用考虑,著录项目尽量详细齐全,每部图书不是简单的著录书名、篇数,还著录内容提要,包括作者小传、内容简介、图书来源和著成时代等,对于书少不能成一类者,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如春秋家后,附录《国语》二十一篇,《新国语》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汉春秋》九篇,《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太古以来年纪》两篇,《汉著记》一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这些史书大概是春秋家学,它们也不全是编年体制。大概是因为秦灭以后,诸侯史记多扫地以尽。刘向、刘歆校书时,史书很少,因为其性质近于春秋,所以列入春秋之后。其著录内容,大致包括书名、篇卷数、作者小传、内容简介、图书来源和著成时代等。因为他撰《七略》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循目求书,所以不可能很详细的收录。如:“《老莱子》十六篇。老莱子,古之寿者。”又:“《周训》十四篇,人间小书,其言俗薄。”一般著录条目简洁,至多几十字而已,当系刘歆根据其父《别录》中所辑群书叙录得原文撮其指要而成,却又比班固《汉书·艺文志》详细得多。
2.3 互著和别裁
刘歆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互著和别裁的方法,即对归入一类而不能概括全部内容的图书,就分别著录在相异类目下,以充分指示图书内容,便于读者查阅。如《伊尹》《太公》两书,分别见于诸子略的道家类和兵书略的兵权谋类,是为互著;《管子》归入诸子略道家类,其中《弟子职》一篇,裁出别归六艺略孝经类,是为别裁。
2.4 校书
开校雠学之先河。东汉一代、三国韦昭、西晋荀勖、北齐樊逊等,皆遵其方法校书。
2.5 编目
明帝永平中,集新书于东观、仁寿阁,命校书郎班固、傅毅、贾逵等典校,依《七略》而为书部;特别是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大体上是照搬《七略》而成:删除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把辑略中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也就是《七略》采取了全书有总序(辑略),大类有大序(略后序),小类有小序(种后序)和每书有内容提要的方法,来阐述各家学术流派,具有学术史意义。同时将百家诸类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地展示于读者面前,这不仅开拓了读者的眼界,也给了人们一把打开各类专门知识宝库的钥匙,可以“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正所谓“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范文澜曾给予《七略》极高的评价,他说:“西汉后期,继司马迁而起的大博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做了一个对古代文化有巨大贡献的事业,那就是刘向创始,刘歆完成的《七略》。”又说:“《七略》综合了西周以来主要是战国的文化遗产……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它不只是目录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西汉能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2.6 科研
传播古文经的优点,对附会迷信的今文经学以抨击,推动了郑(玄)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2]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 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 校雠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57.
[5]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