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 大寨精神不老

2009-12-16 03:47张旭东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昔阳县大寨口粮

张旭东

“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6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昔阳籍老干部李一清(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向周恩来汇报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但一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二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三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还要做到社员的口粮不少,库存粮不少,向国家交的征购粮不少。周总理听后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随即派农业部长廖鲁言带领一批农业专家到大寨进行了为期20天的详细考察。

与此同时,毛主席乘专列到南方各省视察,中途停留在邯郸火车站,要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车上做了两天的汇报……从此,大寨走进了中南海。“农业学大寨”成为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中部、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岭沟谷相间排列,俗称有“七沟八梁”。全村仅有的700多亩耕地,分成4700多块,零星散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

特别困难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大寨人丧失斗志,相反地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1953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之际就满怀信心:“山再大,沟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沟少一沟。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大寨人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从大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大寨人整整花了五个冬春。

同时,陈永贵坚持推广新技术,逐步摸索出合理施用化肥、适当密植、“三深”种植法、“四不专种三不空”等一系列科学种田方法。大寨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从1952年的亩产237斤增至1962年的亩产774斤。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沖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问,灾情十分严重。但是大寨人没有气馁,陈永贵对大家说:地毁了重修,房塌了重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他与干部社员商量后提出:不向国家要钱,不向国家要粮,不向国家要物资;卖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社员口粮不少“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这一口号当时在山西省委和晋中地委很多干部看来,是“勇气可嘉,不可能实现”。

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抢修梯田,重建房屋,抢种庄稼,经过几个月的苦干,大寨人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

据统计,大寨在1963年的粮食产量非但没少,反而比上年增产,不仅社员的口粮充足,还能为国家上交余粮。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自己“三不要,三不少”的诺言。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寨不仅没有向国家要救济粮,而且每年售公粮12万公斤,并且向兄弟社队借出或平价出售粮食、种子、饲料、谷糠等,垫款把廉价马车让给其他大队,帮助其他大队跨入农业先进单位行列。一个仅有百余户、400多人的小村30年向国家缴纳360万多公斤粮食。

陈永贵当时有句名言: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大寨干部带头,群众跟进,大寨人用实干、苦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了世人的永远尊敬。

猜你喜欢
昔阳县大寨口粮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昔阳县赵壁乡东平原村抓实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雪后林鸟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昔阳县:公车带“身份证”上路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