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从明北京城复原图上数,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629条, 清朝北京的胡同比明朝又有所发展。据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北京街巷胡同大约已2076条。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街巷胡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通过这组老照片来看看早期街巷胡同的面貌。
西单北大街 西单北大街位于西城区中南部。明代于路口始设一牌楼,额题“瞻云坊”,故俗称西单牌楼大街,清代又称瞻云坊北大街或西单牌楼北大街。民国期间统称今名,为北京三大商业街之一。西单商场、亨得利表店、玉华台饭庄等商号多达100多家。
阜成门大街 阜成门为旧时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称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改称阜成门。门内之街清末称阜成门大街,今至羊市(今太平大街北口左右),西至阜成门。阜成门内大街古迹甚多,东段有广济寺,中段有建于明代的历代帝王庙。西段有建于元代的妙应寺,因白塔泛称白塔寺。
西四北大街 明清及民国时路口东、西、南、北设有四座牌楼,额书“大市街”,因在皇城之西,故俗称西四牌楼。自元代起此地即为大都城内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明代称西市,既是商品贸易之地又是刑人之所。马市、羊市、牛市、骆驼市等市場亦分布四周。
景山前街 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过去不准一般市民穿行,东西城之间道路阻隔,人们只能从地安门以北和正阳门以南绕行,交通极为不便。1913年,紫禁城与景山之间才允许穿行,从而打通了东西城交通的干道形成今天的景山前街。上世纪30年代以后,故宫博物院展宽马路时,把北上门及北上东西两门拆除,马路展宽到景山门前。
东四南、北大街 东四南、北大街原名东大市街。明永乐年间建的东四牌楼上书“大市街”而得名,俗称东四牌楼大街。东四南大街早在明清时就已是商业金融发达之地,有米市、灯市、驴市等,店铺众多,生意兴隆。东四北大街也是一条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商业繁华。文革中一度改称红日路。
西总布胡同 西总布胡同,明朝称总捕胡同,因总铺衙署设于此而得名。清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部胡同。胡同西口原有一座屈辱的石牌楼名克林德纪念碑。1900年侵略者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北总布胡同西口被清军打死。辛丑条约签定时,清政府除向德国赔礼道歉给予优厚抚恤外,还被迫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了“纪念碑”。胡同内还有李鸿章公祠。
西安门大街 西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西门。位于今西什库大街南口偏西。1950年焚于火。西安门大街西端位于西四商业圈,店铺颇多。
廊房头条 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因按顺序该胡同是以廊房为称,自南向北排列的第一条胡同,故名。明代初年,北平(当时称北平府)商业萧条。明成祖称帝后,北平改为北京,为了振兴北京经济,以设“廊房”。据《人海记》记载:“永乐初,北京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今正阳门外廊房胡同,尤此得名。”用今天的说法“廊房”就是商业街。清乾隆年间称廊房头条胡同,宣统时改称廊房头条。
铃铛胡同 据考证铃铛胡同很可能是元的遗存,铃铛胡同的东端是钟楼,围绕钟楼的通道形状类如铃档,故称铃铛胡同。铃铛胡同北侧有支巷与汤公胡同相通,西端是旧鼓楼大街。由于它与钟楼很近,景观十分丰富,作为拍摄对象,成为北京最上镜头的胡同之一。
地安门外大街 地安门外大街旧时分为两段。以后门桥为界,至鼓楼,明称鼓楼下大街。清时称地安门大街。建国后称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处北京南北中轴线上,古迹甚多,街西有火德真君庙,街北端的鼓楼与中段的后门桥均是著名古建,自元代起这里就是著名商业区。
作者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