綮秉畦
日前,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其主人公原型是我军各个历史时期著名神枪手的缩影。
决死队“第一枪”
杨长顺,河南郏县人,挑煤工出身。1937年,年仅18岁的他抱着参军抗日的目的来到山西,参加了薄一渡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当时部队很少有重武器,打仗主要靠步枪,杨长顺便下决心要练出一手好枪法来。他训练非常刻苦,舍得出力气。除了每天部队规定的训练科目外。整天都抱着发给他的那支晋造三八式步枪,自己抽空捎带着练,白天瞄树枝、瞄飞鸟,晚上瞄星星、瞄远处的灯火,很快射击成绩就有了很大提高。
很快,参军刚几个月的杨长顺便随部队参加了第一次战斗。战斗打响前,他和排长去侦察敌情,发现一群日寇正在300米开外的空地上聚集,中间一个挎指挥刀的鬼子军官正在指手画脚。排长就指着他对杨长顺说:“小杨,看见带刀的鬼子了吗?试试你的枪法。”杨长顺二话没说,端起步枪瞄准。一声枪响,那个日寇当即栽倒在地,其余鬼子乱成一团,杨长顺和排长趁机安全返回。参军没多久的“小杨”因此记了功,从此大家都叫他决死队“第一枪”。
1940年夏,“百团大战”发生了。当年10月底,杨长顺所在的部队奉命在山西省武乡县境内的洪岭一带阻击日军。杨长顺和战友们一起连夜进入了阵地。天快亮时,他隐约发现对面200多米远的地方,几个敌人正在修筑机枪工事,杨长顺决心把这个对我军威胁最大的火力点干掉,于是他悄悄将枪伸出去,瞄准其中一个敌人就是一枪。由于天黑,加上山地估算距离误差大,这一枪打高了,敌人立即躲到了半尺高的杂草后面,待了一会儿见没啥动静,3个鬼子又冒出来继续挖工事。杨长顺将表尺后退一格,瞄准敌人又打了一枪。这枪打低了。敌人以为“土八路”枪打不准,便放心大胆地干起活来,其中一个军官模样的鬼子还探出半个身子拿着望远镜向我军阵地张望。没想到杨长顺这下来真格的了,一枪便将那个鬼子军官打了个倒栽葱。趁着另两个鬼子还没醒过神来,他又飞快地拉动枪栓,退壳、重新上膛并瞄准击发,又将最后边的一个鬼子打倒。中间的鬼子这才反应过来,撒腿就跑,但没跑出几步就被接踵而来的第三发枪弹打倒在地啃泥去了。敌人的机枪工事最终没能修成,杨长顺也以他的突出战绩再次受到上级嘉奖。
洪泽湖畔的“兵临城下”
1942年10月底,日寇纠集重兵,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持续33天的“大扫荡”。12月9日,我新四军4师26团在强袭青阳据点后,撤至洪泽湖畔的朱家岗休整。次日凌晨,日军联队一部及伪军1500余人趁夜包抄我军,妄图消灭我26团。新四军军史上著名的朱家岗战斗就此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后勤部油料部长的孙存余时任26团1营2连连长。他于1939年入伍,经过3年多的磨炼,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同时也练就了一身过人的好枪法。
战斗开始不久,日军长驱直入,直接威胁26团指挥机关所在地曹圩。孙存余受命率一个20多人的加强班,据守孙岗北部通向曹圩的门户。战士们凭借着一段数十米长的交通沟,连续击退了鬼子在炮兵配合下的3次进攻,敌我暂时进入了对峙状态。狡猾的日寇发现我军神枪手对他们构成的威胁很大,加之正面冲锋久攻不下,便也挑选特等射手,爬上交通沟东南面80多米远处的一幢独立房屋的屋顶,以茅草为掩护,居高临下,向交通沟内的我军射击。鬼子的冷枪猝不及防,连续伤亡了几名同志。
鬼子的冷枪引起了孙存余的警觉,必须先把敌人的狙击手干掉。但敌人的狙击手躲在哪儿呢?正在观察时,鬼子也发现了他的行动,“叭”的一枪打过来,孙存余一低头,没有打着,他从牺牲的同志头上摘下军帽,顶在步枪通条上,略微露出沟沿一点,自己向右跨出几米,拿起一支三八式步枪,对准了那间房子的屋顶。敌人果然上了当,很快从屋顶上便打出一枪,正中通条上的军帽。可此时孙连长的准星也已经牢牢套住了鬼子狙击手,一抠扳机,“叭”的一声便结果了他的性命,尸体从屋顶上一路滚落下去。
孙存余知道鬼子是不会轻易放弃那个绝佳的狙击阵地的。他稍微挪动了位置,继续监视着屋顶。不一会儿,房顶上有个发亮的东西闪了一下,孙连长仔细一看,是一顶日寇的钢盔,但只升起一点就停住不动了。他没有急着开枪,而是继续耐心等待。又过了几分钟,鬼子觉得没有危险了,慢慢地把半个脑袋露了出来。孙存余抓住机会,一枪就打穿了对手的头颅。敌人仍不死心,又派出了第三个狙击手,可是其下场和前面两个一样。孙存余以他的精湛枪法,三发三中,结果了三个日寇,镇住了敌人。直到战斗结束,敌人也没敢再爬上屋顶放冷枪。
六上天安门的“神枪手”
1942年8月,18岁的魏来国参加了八路军胶东荣成独立营。参军不久,他的射击天赋就开始显露出来。在一次战斗中,他用20多发枪弹消灭了6个敌人,但这位山东小伙子对自己的成绩仍不满意。凭借平日里的刻苦练习,他的枪法越练越准,很快就成了部队中远近闻名的“神枪手”。
1946年6月,国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山东野战军胶东军区部队奉命阻敌西进。7月2日,时任山东军区警备4旅8团某排排长的魏来国随部队在南泉车站以东的蓝格庄阻击敌人。次日拂晓,两个连的敌人在炮火支援下对我军发起了进攻。魏来国观察后,拿起一支三八式步枪,利用坟头做掩护,定好表尺,开始不紧不慢地向敌人瞄准射击。他的枪弹好像长了眼睛一样,一枪一个,转眼间就撂倒十几个敌人。敌人发现枪弹来自魏来国这个方向后,便集中轻重火力向他射击。魏来国沉着应对,让全排战士摘下军帽挂在玉米秆和步枪通条上,用以迷惑敌人。这招果然很有效,敌人发现这些假“目标”后,火力一下子分散起来。
魏来国继续不慌不忙地压弹、射击,再压弹、再射击。不管敌人是刚露出头,还是才探出半个身子,只要他枪声一响,便非死即伤。阵地前沿,横七竖八地躺满了魏来国打死的敌人。经过全排战士努力奋战,敌人最终支撑不住,退了下去。因为无计可施,只有集中炮火。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下午2时多,天降大雨,被炮弹震昏过去的魏来国苏醒过来。他发现百米开外,一个敌军军官正躲在树后挥动小旗,组织新的进攻,便将枪口瞄准大树,当那家伙再伸出手时,一发枪弹如电光火石般飞过,小旗落地,那军官握着受伤的手往回跑。魏来国眼疾手快,迅速推上第135发枪弹,“叭”一声,第110个“战果”一头栽倒在地。其余敌人一下子乱了阵脚,连滚带爬地往回跑。面对魏来国一个排坚守的阵地,敌人美式装备的两个整团进攻了半天,硬是寸步未进。
后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同志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特地提到了魏来国135发枪弹打倒110个敌人的事迹,毛主席高兴地说:“一个人就消灭了敌人一个连,了不起啊,全军官兵都像魏来国这样,解放战争的时间将大大地缩短。”自此以后,全军区开展了向魏来国学习的活动。他的家乡荣成县政府特地做了一块写有“革命神枪手”的烫金大匾,挂在了魏来国家门口。之后的魏来国六次登上了天安门。
上甘岭上的“狙击英雄”
不光是八路军时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出现不少神枪手。
1952年开始,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敌我双方形成了局部对峙。虽然装备上的劣势使得志愿军在阵地战初期处于下风,但他们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无穷的创造力,在世界上首次将单兵进行的狙击作战改进为一种群体性的、带有战略性色彩的作战形式,即“冷枪冷炮运动”。这种战术和其他阵地防御作战手段结合后,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为志愿军夺取战场主动权,进而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冷枪冷炮运动”中出现的最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便是志愿军第24军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张桃芳,江苏兴化人,1952年9月随部队入朝参战,1953年1月进入597.9高地。张桃芳当时只有22岁,从未参加过实战,1953年1月29日第一次参战,连放12枪却未伤一敌。但他称得上是天生的狙击手,经过分析总结,很快就进入角色,第二天就击毙1名美军。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他的杀敌数字也与日俱增。2月15日他以9发枪弹消灭了7个敌人,超过了战友们的纪录,并荣立三等功一次。此后,张桃芳越战越勇,第40天时便以耗弹240发毙敌71名的战绩成为全连第一号狙击手。当他毙敌113名时,连里选送他到射击训练班深造,回到前线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每次出战均有新获。在此期间,他还曾与敌人派出的“反狙击手”上演过一场两个顶尖射手之间的精彩对决,结果是张桃芳技高一筹,将对方击毙。
选自《知识博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