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青木 陶短房 ●陈一 ●本报记者 康娟 王跃西
中国外交部官员14日明确告诉《环球时报》,有关“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的报道是断章取义,中国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14日早些时候,英国《金融时报》宣称,中国副外长何亚非表示中国不会要求发达国家的减排资助。立即引起一些西方媒体的兴奋,法新社据此评论说,“这是哥本哈根一系列令人焦虑的谈判中,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明显让步”。这一报道引起中国代表团的不满,代表团成员对《环球时报》表示,何亚非13日接受了新华社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其中表述更加完整清晰。
英媒断章取义,误读中国立场
英国《金融时报》14日报道了该报前一天对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的专访,用的标题非常惊人——“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该报道援引了何亚非的部分话语,比如,“来自富裕国家的资金应该流向更贫穷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抗击气候变化)的努力提供财力资源是一项法律义务”,“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拿走一部分——大概不会”;“我们没有期望来自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资金会流向中国。”
《金融时报》就此解读说:“中国暗示,已经放弃了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来抗击气候变化的要求,这是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主要参与国之一首次做出明显让步。”
《金融时报》还报道说,何亚非这位“中国职位最高的谈判官员”还指责说,富裕国家准备将哥本哈根谈判的失败怪罪于中国。何亚非说,“中国不会成为(协议的)障碍,现在的障碍来自发达国家”,“我知道人们会说,如果没有协议就要怪中国。这是发达国家玩的把戏。它们必须看看自己的立场,而不能拿中国当借口。那是不公平的”。
按照《金融时报》的解读,中国态度无疑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加尔各答新闻报》报道称,中国在气候大会上做出重大妥协。法新社报道认为,尽管在峰会上中国和美国互相指责、寸步不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显然中国并非不想作出任何妥协,打算放弃分享环境援助的要求,就是中国代表所释放出的明显善意。
14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中国外交部设在哥本哈根的新闻中心联络官员,向他求证《金融时报》的采访及其报道内容。该官员证实了13日进行的这个采访,但他表示,有关“中国放弃资金要求”的解读是断章取义,中国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名官员还表示,何亚非13日接受了新华社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其中表述更加完整清晰。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何亚非13日表示,发达国家正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并在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是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和必要条件。何亚非还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减排、资金等核心问题上分歧较大,其症结在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为全球气候变暖承担历史责任既是客观事实,也是已经被国际公约认定的义务。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不会被人按着头干环保的”
中国该不该获得减排资助的议论是由美国挑起的,美国代表上周称,鉴于中国已经繁荣,美国不会向中国提供减排资金援助。何亚非对此评价说,说这番话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不负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牛新春研究员认为,何亚非13日的讲话是在回应对中国的批评——中国不是在借气候问题拿钱,而且气候合作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还有技术等方面。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角度上看,在这个关键时刻炒作“中国该不该拿钱”的问题,把中国推到风口浪尖上,西方的态度既失公允又没有任何意义,无助于解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逸舟研究员认为,这次气候大会不是个别国家之间的会议。中国所希望的是大会能按照路线图要求,建立一个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机制,希望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做出更多承诺,这是代表多数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但美国却单独把中国提出来,把中美双边的事情搅进来,非常不合时宜,是混淆视听,模糊焦点,更何况中国以往也没有单独对自己的资金援助提出要求。
王逸舟还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能够获得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当然好,但即便没有,中国照样要减排。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减排要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按照中国社会对环保的需求推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是不会被人按着头干环保的。
富国拿中国回避“掏钱”问题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入最后一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峰会将在本周举行,从周一开始,许多国家代表团将由环保部长主持谈判。本周意义重大,能不能最终达成真正具有约束力的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公约,就要看这一周了。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力也在增大。《波士顿环球报》13日的报道称,富裕国家要求对中国和印度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已经加入到美国的阵营当中,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不管有没有财力援助。
《澳大利亚人报》14日报道说,当美国和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陷入僵局时,澳大利亚呼吁中国发挥人们所期望的全球大国的领导作用。德国《商报》14日也以“中国应担负全球责任”为题攻击说,中国在G20这样重要的国际组织有一个位置,中国对此很有兴趣,但中国却不愿担负起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责任。
富国对中国的施压还集中在中国不该“拿钱”上。《纽约时报》称,联合国气候大会未来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从工业化获益的国家是否愿为后起国家的减排工作“掏钱”;针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富国偿还“气候债”,欧美仅表示愿集中资助最贫穷的国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列维评论称,中国若想从美国获得减排资金,就必然会抢占最贫穷国家的份额,这令中国左右为难。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哥本哈根峰会体现出中美两大经济体和碳排放大户“经济摊牌”的迹象,双方在减排义务等方面互不相让,而其背后,则是两国间经济实力对比的消长,和逐渐明朗化的竞争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庞军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提供资金是发达国家应履行的责任,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应对气候问题的资金不是中国为了自己而向西方国家索要,而是为了发展中国家要的。
庞军还认为,在如今出台的气候框架中,并没有说明资金问题,这使发展中国家极为不满,而发达国家正想回避资金问题,借中国的话为自己找了一个狡猾的借口,妄图把责任推给中国——你不要所以我就不给。
“对中国的批评是错误的”
中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至45%,这一减排承诺虽然也遇到诸如“排放量仍在上涨”、“减排目标太低”之类的批评,但理解中国难处、称赞中国努力的声音也有不少。
近日,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钱德瑞发表题为“哥本哈根备忘录:中国减排承诺意义重大,西方评论误导”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提出的目标“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雄心勃勃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行动。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承担如此高的减排目标令人惊叹,反映了中国对气候变化的关切”。
钱德瑞目前任卡耐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是基金会首席能源与气候专家,他曾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国际能源小组成员,并且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文件主要起草者。
钱德瑞的文章说,这些批评是错误的,是缺乏常识和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现在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是中国的4倍,如果中国实现其减排承诺,美国也实现奥巴马的减排目标,2020年美国人均排放仍是中国的两倍,因此“对中国减排目标的批评既无实际意义,也毫无根据;如果这些批评不是为美国逃避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寻找借口,只能说是一种懒惰的学风或对中国的恶言攻击。
钱德瑞认为,中国目前的减排与能源政策可以被称为是严格的,甚至是极端严格的。政策规定了数百条细致的工业效率标准,这在全球绝无仅有。政策迫使成千上万家未达标工厂、电厂、生产线关闭。无法想像这一政策能在美国施行,更不必说继续施行10年。
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走访了黑龙江省一个富裕村庄,这个村庄被告知将推动“减排”,办法是改燃煤为燃烧秸秆。文章称,在诸如黑龙江那个村庄那样的地方,要求人们放弃燃煤,是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一地区有大批工人失业,而煤矿则是吸纳失业工人的大户。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4日的报道称赞中国“努力成为低碳的领导者”。该报道说,过去世人通常会把中国描述为地球的一个“严重的污染威胁”,但是所有这一切可能将会发生改变。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弗里德曼认为,中国不仅会“变绿”,而且中国的决定还将会触发全球做出改变。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席毕杰·斯丁格森也认为中国的“绿色转型”是必然的,“中国领导人致力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开发世界领先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