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现代音乐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新型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说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促进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只有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奥妙,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时应用信息于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更能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课堂更精彩、更具魅力。例如,三年级的一课乐理知识《力度记号》,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运用力度记号,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力度记号的学习属于难点,让他们在教师的讲解中全部领悟、接受,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讲解的基础上,又在网络上多找一些可以表现强、弱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直至领悟,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运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跨越时空界限
信息技术以其所特有的视听连觉的技术,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拓展了学生的视听空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学生面对着设计新颖、画面精美、音响效果很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音乐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经典的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作品表现的内涵等,离学生很远。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让学生了解一些平常不能了解的,感受一些平时接触少的事物。例如,在学习欣赏《爱我中华》时,我就利用网络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帮助学生了解了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服饰、自然风光等,让学生领会到“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距离,学生带着心系中华的热情去唱,效果果然不一样。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课堂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低年级学生的文字理解力薄弱,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更有利于教学。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训练的加强,借用线条和色块及美妙的音乐素材来展示,加快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吸收。例如,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学生进教室时,计算机播放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画面上显示的是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给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感观效果。这样导人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生了了解蒙古族民歌的愿望。
运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
网络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学习一年级《狮子大王》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厚重的低音旋律感受狮子的音乐形象。但狮子究竟在做什么呢?学生不理解。所以,在听第二遍音乐时,将狮子正在酣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仿佛听到了狮子的鼾声。而另一段音乐出现时,显示狮子正在行进的画面,学生感受到狮子正在寻找猎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内涵。
把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完美结合,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热爱音乐、陶冶情操、启迪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