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登胜 王晓静 鲍 禹 陈彪晗
郎冠明/策划执行
编者按:
有这样一个学科——
它很年轻,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发展快速的同时,却也存在诸多问题,发展不均衡即是很突出的问题之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措正将这个学科推向“悲惨世界”(例如,个别地区已将该学科“取缔”)……
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默默承担着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充当“校园维修工”、学籍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角色;他们出现于语、数、外等主流学科的示范课现场或学校会议现场,默默地在“舞台背后”忙碌,以保障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辅助工具不出现应用上的问题……
我不想片面夸大这个学科及这个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但是谁也不能阻挠现实发出歇斯底里的“声音”!而且,我们有必要将这种“声音”的分贝再放大,呼唤这个学科、这个群体的未来!
参与讨论嘉宾:
洪登胜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王晓静河北省张家口市北新村小学
鲍禹黑龙江省讷河市第四中学
陈彪晗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
主持人:自网络出现“被就业”的报道后,“被……”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句式。我借这种流行句式,结合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社会、学科发展及自身发展面前的困境和尴尬现状,将他们的处境概括成“被尴尬”。本期的讨论,开门见山,听一听信息技术教师表述“被尴尬”的真实现状,以及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素养,最纯朴的想法。首先,介绍一下参与本期讨论的嘉宾。
嘉宾简介:
洪登胜生于安徽大别山区,学成于古都西安。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教师。2004年参加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至今。
王晓静河北省张家口市北新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龄8年。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的“教学比武”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鲍禹黑龙江省讷河市第四中学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学10年。现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版主、黑龙江省信息技术教育学会理事。
陈彪晗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教学感悟:计算机科学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学科,计算机教师在学校应该是知识更新最快,反映最敏捷的人。如何把教学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为用、用为学,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也是我在探索追求的问题。
直击尴尬
洪登胜(山东)
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尴尬状况由来已久,也许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和尴尬不同,但是不同之中也存在着不少共性。
尴尬之一师资不足
这个问题虽不及几年前严峻,却仍然不容忽视。尽管近年来,有不少计算机和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加入信息技术教学阵营。但是,仍有不少学校把其他学科“富余”的教师调到信息技术教学岗位。学校的行为虽然弥补了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但在本质上仍给这个学科留下了“师资不足”的顽疾。
尴尬之二身兼多职
在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会“变脸”并不稀奇。除了“教书匠”之外,我们还承担着维修工(机房、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哪里有坏机器哪里就有信息技术教师的身影)、学籍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角色。换句话说,只要是与计算机有一个字节关系的事情,都属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范畴。
尴尬之三同课多授
虽然不少学校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弥补了这个学科教师数量的不足,但是这个学科的教师仍然无法回避课时过多的问题。就我所在的地区来说,每个信息技术教师至少承担着12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过多重复性的讲授,磨灭了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激情。渐渐地,他们开始机械而疲惫地应付工作。他们很难提起精神,发挥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尴尬之四教研“稀少”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数量不多,教研深度不够。不少地区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多以举行公开课的方式进行,大家聚在一起听一堂现场课,之后稍加评论就散了。而这种公开课研讨交流的形式、数量都是很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仅有两次。而其他形式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更是偶尔有之了。此外,课后的集中点评多是赞誉之词,鲜有中肯之见,更别说不同见解了。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可以尝试走多样化、常态化之路。比如,基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在一段时间内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问题、可以是教学设计等)供大家讨论。若如此,其过程定会呈现出许多亮点,会让教师有更多的收获。
尴尬之五硬件不足
我通过对本地区各类中学硬件设备的观察,发现它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一是硬件设备的数量不足,不能保证学生当堂操作应用,这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二是即使硬件设备的数量充足,但是由于学校疏于对设备的维修,致使设备损坏严重或老化严重。加上学校资金匮乏,无力更新,这也就导致了与设备不足同样的结果。
尴尬之六态度不端
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持轻视的态度。学生虽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很多学校以“应付”的姿态开设这门课,加上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的“先天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待这门课程学习的态度。多数学生眼中,信息技术课是继体育课之外的放松课。不少学生来上信息技术课时都是空手而来,来则盼“战”(游戏),把学习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当然,形成目前这种局面,信息技术教师也有责任。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问题——诸多信息技术教师被各种事务缠身,同课多次重复讲授,讲得身心俱疲,索性就只管教书,讲完即可,无心关注学生的态度和纪律,放任了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再让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就不现实了。
王晓静(河北)一声无奈
我所在的城市,没有一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是单纯地教授这门课。就我本人来说,承担着文件复印、制作课件、档案管理、设备维修等工作。相比较而言,教学反而成了副业。很多时候,我忙得连反思教学的时间都没有。我想,这不仅是我的现状,也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无奈吧!教学方面,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过少,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同学科的经验交流与探讨方面显得势单力薄。
两声叹息
一叹:我们当地的生源,由于受家庭条件、地域差异,教育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学生起点差异较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学生,除了课上能接触到计算机,课下根本碰不到计算机。而信息技术学习的连续性较强,举一个例子,如果学生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掌握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进度和效果。而面对每周仅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的现状,面对起点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又可以改变些什么呢?
二叹:目前各个省都有自己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有的地区还不止一套。每套教材的知识点虽然大同小异,但是教材的活动、理念都是不同的。从我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教授过三套教材。刚熟悉了一套建材的编写思路,有了些感悟和心得,却要更换另一套据说是理念“更先进”、“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了。而且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论使用多少年,重版多少次,里面的内容都不会有所更新。这就出现了学生在学校学Office2000,家里计算机用的版本却是Office2003;学校教的是ACDSEE 6.0,而现实应用中的ACDSEE已经更新到10.0版本。
鲍禹(黑龙江)
我们这里是一个县级市,属于齐齐哈尔管辖。现在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呈现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市里的中学和小学,现在尚能保证开课,但仍存在学校对课时设置不足、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而农村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已经瘫痪,前几天在网上遇到一个农村学校的同行,我问他最近在忙些什么,他说,“已经不上课了,校长把所有的计算机全部打包封存在角落里……理由是计算机太费电,而学校的经费不足,要节约开支。”针对这个问题,我对其他的农村中学进行了一下调查,情况基本一致,仅有几所学校仍在坚持开这门课程。不过他们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全部停止了,转向了职业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我们这里个别的农村中学开设了职教班,目的是为职教学校输送学生)。而很多已彻底停开信息技术课的学校中的教师,已经沦为维修工和打字员。他们的发展前景一片黯淡。
目前在市里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普遍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比较差。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重视技术学习,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在市教研员的要求下,曾给本市的教师做过两次大规模的新教材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不只一次提到,只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完成作品,并把这一过程当做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我认为讲授教材内容,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中的软件,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我们更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学习Word软件,目标不要只放在让学生了解这个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基本操作,而要通过对这个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文字处理的技能,并能够具备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进而融会贯通地掌握其他的文字处理软件(如金山WPS)。再进一步说,就是通过Word的学习,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这才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终极目的。
主持人:身兼多职,使他们疲于应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研,不敢谈及未来的专业发展;同课多授,使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燃为“灰烬”,近乎麻木的大脑已顾及不到“教学创新”;教材的表面更新,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让他们进退两难。他们渐成为被教材牵扯行动的“皮影”……面对这些你曾经遇到或者正在面对的尴尬,你想支招,还是观望?
尴尬之余,我们听一听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想法。
正视学科
洪登胜(山东)
关于开设这门学科的价值讨论一直很激烈。个人觉得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把好锄头。纵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再谈信息技术工具、方法的价值属性,就不难接受了。所以,我说信息技术首先是一把好锄头。而信息技术教师得像农民一样,先得学会熟练地使用这把“锄头”,才能够把自己的土地平整出来,撒上希望的种子。同时,不放弃对“锄头”本身的研究,因为它的发展会让我们“耕种”的效率提高。
2.一把好梳子。梳子之于人的价值不言而喻,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一般而言,我们解决问题的流程是: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收集资料一归纳整理一提出解决方案,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收集、处理、加工。问题是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需要收集哪些资料、怎样进行资料的整理、方案以什么方式呈现等问题若没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很难高效地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学科系统地介绍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获得相应技能,把问题的解决过程梳理开来,条分缕析地一步一步进行下去。
王晓静(河北)
1.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对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作为工具走进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工作,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就像读书、写字一样成为人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技能,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2.信息技术为学科整合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媒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它加速了学科间的整合速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个学科对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技术课也就成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基础课程。
3.信息技术是与世界对接的窗口。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信息技术课就是要让学生像拿起铅笔一样“拿起”计算机来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想法与创意。
陈彪晗(湖南)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内容是“谷歌杀死了常识”。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法国的首都是巴黎,这个学生要掌握,而哥伦比亚的首都是哪里,学生有没有必要掌握呢?现在是一个全民搜索的时代,很多东西通过互联网搜索就可以得到结果。那么,还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掌握,去背记呢?文中还说了一个例子: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已经是2025年了,那个时候的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能够预测。所以我开始思考,我们教会学生的东西,是只适用现在的社会和科技呢,还是能够提供一种为未来做准备的可能?
在2007年以前,信息技术学科在我所在的区(或者说全国)都还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后来出现了一门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信息技术就归属于综合实践课了,并且一再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性。
计算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了。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它孤立起来进行学习,要和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学习。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带动计算机的使用学习,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学习,又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变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影响的事物。
主持人:谈到信息技术课,想必大多数人会直接联想到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等词汇。信息时代,它们对于未来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或方式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试想,一个不懂计算机如何开机、不懂网络为何物,不能掌握基本
信息技术的人,在未来社会中该如何更好地存活?所以,这门学科的价值不容质疑,学科地位不该被动摇。而如今,对于一些学校,把计算机“打包尘封在角落”,节省电费的做法,看作误人子弟,恐不足为过。
我眼中的能力与素养
洪登胜(山东)
信息技术课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目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由于授课班级多,课时又少,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少之又少,仅仅45分钟的时间,期望中的培养目标很难具体落实,这就要求在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上要符合实际情况。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进行了高中三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后,能够掌握如下能力、素养。
1.熟练操作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并能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无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能够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或解决遇到的难题或由于信息资源、经验等不足造成的困惑。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应该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判断需要什么信息、怎样利用现有手段进行资料收集、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3.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惑时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剖析,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时可以去查阅资料(图书资料、网络资料),可以在线和朋友、老师或专家进行交流,等等。
4.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事务。学习和生活中,将有很多事情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轻松完成。例如,注册学籍、填写网络求职档案、填报志愿、网上购买电话卡、网上申请银行卡、网上购物等。
5.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工作事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服务社会。例如,活动的策划、方案的遴选、人员分工、部门协调、宣传、经验推广等。
6.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安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内容,并自觉遵守。例如,个人信息保密、资料书籍的管理、电子信息存储、网络安全、计算机软硬件的安全、不窥探他人隐私、不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侮辱和中伤他人、尊重知识产权等。以避免行为过失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损失。
王晓静(河北)
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协作与交流的能力。然而,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没有“课程标准”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一直是令我困惑的问题。我们这个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小学毕业时有以下主要收获(目前,我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①能像使用画笔那样在绘画软件中将自己心中所想、所感绘制出来,有思想即可,无需精美;②能使用键盘进行中、英文输入;③能按要求使用Word软件,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排版;④能用Word绘制简单的表格,并使用表格分析、处理数据,感受表格在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⑤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根据展示内容和需要添加效果;⑥在小组合作中,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所长,与小组成员协作完成任务,甚至任务结果可以体现出创新;⑦能够将自己的作品、成果展示出来,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说明,进行自我评价;⑧能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他人的作品,善于发现优点,能提出准确、合理的建议;⑨能选择恰当的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加工;⑩注册自己的电子邮箱,会使用电子邮箱接收、发送邮件。另外,初步形成网络道德观。
陈彪晗(湖南)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呢?我想一定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曾不止一次强迫自己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上Word课,教会学生输入排版,就算完成了么?教电子邮件,只教会学生在“126”上注册发送接收邮件就可以了么?我们是不是还要渗透一些其他的东西呢?诚然,技术性的东西还是要教的,毕竟计算机操作离不开技术。但是,我认为在教授技术的过程,应该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性。这个思维性是培养学生初步养成按计算机操作的要求进行思维的能力。比如说,电子邮件的教学。我们根据一个具体的电子邮箱(以126邮箱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126邮箱的邮件发送接收方法。但是,如果换成别的邮箱呢?如果界面不同了呢?如果换成了邮件客户端软件呢?学生会不会操作?所以,关键的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那些基本的、通用的内容提炼出来,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从不同事物中总结普遍规律的能力,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2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在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所授知识、技能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来确定。例如,我相信很多教师都上过搜索引擎一课。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他们的兴趣较浓。我在教授这课时做了适度的扩展,加入谷歌地图服务的内容,教他们如何查所需路线。此外还设置了一个任务,“在卫星照片上找到自己家的位置”。这些内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所以,我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实际上是要强调计算机的实际运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结合。
鲍禹(黑龙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最终要求是:升入高中,要有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进入社会,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生活等问题的能力。
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只有1/5的学生升入高中,其余4/5的学生都要流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那么,后者拥有独立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在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技能,这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和利用网络手段来获取信息。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正是对学生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运用信息等能力的培养过程。未来社会,不懂得信息技术,不能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相当于“文盲”,比喻为未来社会中的“聋子”和“瞎子”也不足为过。
所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生存的需要。
主持人:尴尬的现状面前,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信息技术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与素养”?您想参与我们的讨论吗?或者,您想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启示或问题的答案吗?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讨论,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所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