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瑾欢 董 峻
农业部和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这份规划提出,将建设600个保护性耕作工程区,面积总计2000万亩。预计到规划末期,全国可新增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1.7亿亩。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作为一项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正被积极倡导和推行,呈现出规模化推进的良好势头。
新模式,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耕作方式。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作用,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一场环境灾难——“黑风暴”。当时,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加上利用大型机械大面积、多频次翻耕农田,导致土地沙化严重,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此后,美国开始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等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调研员李斯华介绍,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建立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示范县226个,省级示范县365个。保护性耕作实施总面积达近5000万亩,免耕播种面积1.38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27亿亩。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实施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实施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助于减轻农田水土侵蚀,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各示范区共减少水土流失3000万至6000万吨,节省灌溉用水12亿至18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25万至259万吨。调查还显示,在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玉米、小麦等14种作物中,有13种表现出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亩101元,一年一熟区为每亩43.5元。
推广仍需提升认识完善体系
尽管这种新的耕作方式好处颇多,但由于我国种植模式复杂多样,配套机具更新难度较大,农民认知程度较低,技术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等,导致我国保护性耕作普及速度较慢。目前,应用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
“它对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因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而异,往往并不直接和明显。”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部农业专家西奥多·弗里德里希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改变从事农业的方法需要许多知识和基本理念的改变。相对于技术问题而言,改变理念通常是推进和应用保护性农业中的更大的问题。”
李斯华也认为,保护性耕作不仅仅是耕作技术的变革,同时带来农作物栽培制度、农田管理措施及传统农耕习惯与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化,作物增产和综合效益具有缓释性,多数农民尚习惯于已有的生产方式,更多关注作物产量、近期经济效益和变革带来的风险,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还有个逐步深化和接受的过程。
基层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总体偏弱,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亟待改善,也是一个制约当前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因素。从国外发展情况看,保护性耕作推广初期均需由政府加以支持、引导。从我国现状看,基层推广机构的服务手段和装备水平较低,技术推广人员认识水平也不够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能力不足,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耕制度的技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些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尚需进一步完善。农机和农艺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与保护性耕作相关联的技术问题如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与有效利用等尚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实现整体推进。
新技术书写生态农业新篇章
对此,日前发布的《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指出,对传统耕作制度进行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条件的支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这份规划根据各地种植制度、自然生态条件等区域特点,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区域分为6个主要类型区:东北平原垄作区、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绿洲农业区、华北长城沿线区、黄淮海两茬平作区。按照每个类型区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特点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求,提出了各类型区主体示范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规划以机械化措施为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以北方一年一熟区为重点,兼顾黄淮海一年两熟区,坚持循序渐进,按照试点、示范、推广的步骤,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区,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构建保护性耕作长效发展机制,引导农民群众主动自觉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应用。
具体目标是:通过工程建设,基本形成我国保护性耕作支撑服务体系,建成600个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工程区,总规模2000万亩,占项目县总耕地面积的3.1%。通过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约1.7亿亩,占我国北方15个相关省(区、市)及苏北、皖北总耕地面积的17%。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规划的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将得到大力推进,传统的耕作习惯会得到进一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