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民生的思考

2009-12-14 05:34肖先治
理论与当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民生农村建设

肖先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改善民生,应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反腐倡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对策建议

历史学家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是一部人民群众争取民主、自由,求解放和谋幸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应该关注民心,重视人的价值,关心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外,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所谓民生,从狭义和社会学角度讲,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生活状况、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要改善民生,首先应加深对于改善民生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理解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意义十分深远。

而改善民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正如列宁所说:“生气蓬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人在发展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首创精神,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总之,在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原则,应坚定不移和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国家经济实力才能增强。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将是一句空话。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民生的改善,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如果不抓好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滞后,各方面社会矛盾必然增多,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不利因素也会增多;而且经济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盼望和关心的问题,加快社会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这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当然,改善民生不是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涉及到民生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还大量存在,不少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诸如农民工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保、房改、教育以及弱势群体生存问题等。都是民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又如城乡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但任重道远。从目前的情况看,城乡二元体制基本没有触动,所以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化进程也比较慢,并且产生一些权利不平等、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笔者参加了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调研课题,感触良多。如果说城市与农村相比,更应关注农村中的农民问题,而三农中,农村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更令人关注和担忧。

目前,贵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495,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46%。其中,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55,2万人。根据调查测算,农村留守老人约220万,占全省农村老年人口的61,94%。

所谓留守老人,即农村家庭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劳务输出),家中仅有老人和小孩。贵州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

1、留守老人生活缺乏保障

目前,贵州农村留守老人除少数享受农低保生活补助外,绝大部分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外出务工子女的少量补贴。因此,有的留守老人,虽然已七、八十岁高龄,仍下地干活,给自己找点口粮。由于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留守老人最担心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丧失,体弱多病,子女又不在身边,晚年碰到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难以解决,生活没有保障。

2、留守老人医疗存在较大问题

虽然我省99%农村留守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但是,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一是看病和报销医药费不方便;二是不少老年人患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慢性老年疾病,需要常年用药,治疗时间长,所花费用较多,有相当一部分钱需要老年人自己承担。因而,留守老人大多数患病者只能自己硬撑着,“小病扛,大病拖”。

3、留守老人家庭负担重

留守本人不仅要承担着家庭的全部农业劳动,而且还肩负着照看小孩的任务,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负担沉重。特别是农忙季节,一天到晚都在田地劳动,回家要管小孩的生活、学习,绝大多数老年人感到体力不支,但也没有办法,只要能动,照常干活。目前农村7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下地干活随处可见。

4、留守老人生活缺乏照料

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只能靠自己或配偶,这对于高龄和独居老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身体不好,失去自身照顾能力,需要看病就医时困难就更大,老人便觉得孤苦无靠。六枝

大用镇波帕,有一位独居老人,邻居几天不见老人下楼,破门而人时,却发现老人已在家中去世几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认真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靠各级政府和老年人的家庭,同时也应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参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多等,鼓励引导农民返乡参加扶贫开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实质上讲,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也在扩大,造成许多社会不公平现象。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一些地区社会治安较差,突发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如何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反腐问题,应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决不手软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列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和职工福利待遇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见2009年5月19日《贵州都市报》)

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主要原因是腐败和垄断等非市场的因素,这也是广大民众的议论最多和痛恨腐败的原因。

据报端揭露的“第一贪”姜人杰,单笔受贿金额竞高达8250万,相当骇人听闻!姜系苏州市原副市长,利用手中权力,全市城建、交通、房地产等这些权重部门都集中在姜人杰一人分管,姜正是通过拍卖行与开发商勾结起来,把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用地,并通过拍卖行进行分赃,牟取暴利。媒体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被查处受贿官员中,姜人杰以8250万元的单笔受贿金额创下“最高记录”。

腐败现象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危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少数党员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堕落,那还顾得和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强调了对群众利益的切身保护,取得了较大成绩,人们对反腐败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反腐败的成本居高不下,阻力相当严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仍然是我们党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要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

2、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坚持务实的原则,当好人民的公仆

改善民生,不是一句空话。要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常思自己之责、常记民众所忧、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谋富民之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自觉行为,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要干一些实实在在,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益于民众的事情,特别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

工作作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常碰见有的干部从理念上就存在问题,高高在上,官架子十足,自以为是,不把群众看在眼里;有的思想作风不端正,爱作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有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得过且过,工作不积极,遇到问题不是想法解决,而是敷衍塞责,“踢皮球”、“绕道走”等等。

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利益,在工作中真抓实干,讲求实效。遇到问题和困难,应知难而上,有拼搏精神,敢打敢拼,永不言败,有战胜困难和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及时果断,反应迅速,沉着冷静,不退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妥善处置好发生的事件;要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为官;淡泊名利,尽职尽责,团结同志,使自身的良好作风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带动周围同志,影响一方干部。

总之,改善民生,与干部素质和工作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干部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都有数。作为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要有闯劲。更新观念,更加解放思想,敢于拓宽思路。力求改革创新,同时又应谦虚谨慎,虚心向群众学习,经常深入基层,多为民众着想,真正做到为党忠诚,为民尽责。而制度建设,如完善政绩考核、选人用人制度及问责制等十分重要。

3、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单单是衣、食、住、行,还有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实上,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希望提高幸福指数,这些,就不仅仅只限于经济、社会层面。与政府、社会建设有很大关系。

以收入分配为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扩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通过改革发展,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社会治安,同样是民众关注的问题。完善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信访工作等,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经济发展了,更应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应加大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人、财、物力的投入,从长远观点看,扩大和投资公共服务搞好社会事业建设,对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成本,发展社会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民生农村建设
寒露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民生寄语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