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野下唐诗中的杨柳意象

2009-12-11 09:38陈风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谐音杨柳原型

陈风珍

摘要:杨柳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是古人极重视的一个文学意象。而目前对杨柳意象的研究,却太多集中于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意象负载的文人情感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此文则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从文人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切入,对杨柳意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原型批评唐代诗歌文学意象杨柳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8-01

杨柳意象是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这已足见古人对杨柳的重视。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杨柳意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意象负载的文人情感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本文对杨柳意象的思考。则主要集中在文化内涵方面,试图利用原型批评的理论,从文人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切入去探讨杨柳意象作为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内涵。

一、杨柳意象——离别原型之载体

杨柳在唐诗中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景物,而变成了诗人用以表达离别情感的一个载体。荣格曾在《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中说过,“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无数次的重复已将这种种经验刻入我们的心灵之中……”离别是一种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典型情境,是人类巨大经验体系中的一个古老文化基因。是一种具有典型情结和心灵图式的原型,它超越了时空性。赋予了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

那么杨柳意象又是怎样发展成为离别原型的一种载体呢?柳,《本草纲目》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它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草木意象之一。柳作为意象出现在作品中的源头是《诗经》。《诗经》凡四首诗言柳,基本上处于“借景含情”的初级阶段:《小雅·小弁》“菀彼斯柳”,状春色明丽可喜;《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小雅·菀柳》“有菀柳者,不尚息焉?”显示出柳与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传达出士兵思乡怀故的意识。可见,杨柳最初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并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出现的。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但是当这种可能性能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心理积淀相吻合时,它就自然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二、杨柳意象离别原型意义之探析

首先,我们从“杨柳”这个词的物质外壳——语音来看,“柳”谐音“留”。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谐音便成为表达感情的媒介。而在中古音中“柳”与“留”发音相近,这是古人借谐音“留”住离人之意。

其次,作为别离情意符号的杨柳原型,起源于一种风俗。这种风俗当起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卷六曾有记载汉人送客至灞桥桥往往折柳送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柳与离别相联系的最早资料。折柳送别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在南宋·程大昌《雍录》中也有记载。据李辉先生考证“西汉时开始的灞桥折柳之风,只不过是对春秋《诗经》时期‘采薇中离别之俗的遗传和发展”。这一风俗的出现标志着杨柳必定会发展成为离别原型的一种意象。

再次,选用杨柳作为离别原型的意象,也是符合中国人的创作传统和审美倾向的。从中国诗与西方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偏于柔,西诗偏于刚。杨柳是一种叶子狭长、枝条柔细的乔木或灌木,当它在风中摇曳的时候,用“依依”来描绘它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依依不舍”又正是离别双方当时的心态。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曾作过精辟的分析:“李商隐《赠柳》:‘堤远意相随”,《随园诗话》卷一叹为‘真写柳之魂魄者……‘相随即‘依依如送耳。而且周为柳条细而长所以长被称为柳丝,“丝”与“思”同音。这又与人的相思之愁联系在一起了。如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自折柳赠别习俗以降,“杨柳”在送别诗中就经常出现-常用常新从而成为一个语码,成为离别原型的一种意象,并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别情的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三、唐诗中杨柳意象的离别意义

选用杨柳意象作为离别原型的载体,就能把人类抽象的依恋愁绪具体化,化无形为有形;且能把情趣隐于意象,增加艺术作品的韵味,从而达到“立象以尽意”的妙境。唐诗中杨柳意象的离别原型意义有三:

首先,“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就在杨柳上寄托了依依惜别的情结。“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道出了霸陵原上人们伤离别的缠绵悱恻的情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表达了强烈的离愁别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基调感伤,黯然销魂,不仅有执袂惜别的深情厦饱含着对友人处境的深度关注和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

其次,折柳送别还有期待团聚再相会的意蕴。柳还有“团聚”、“聚集”之意那千丝飞舞的柳枝不都聚集在柳根之下吗?“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施肩吾《折柳枝》)既然留不住亲人、情人、友人,那就期待着下次团聚吧。

再次,折柳送别还有一种祈求象柳那样旺盛生存的生命祝福。大概是杨柳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全国各地均能生长,服水土,民间也有“独自无根到处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说。送别折柳也便有了一种祈求象柳那样旺盛生存的生命祝福。愿游子象杨柳那样在异地他乡随地而长,具有坚韧的适应力与强大的生命力,“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薛能《新柳》)。

总之,以“原型”分析的方法切人到唐代诗歌中的杨柳意象,我们发现,杨柳作为离别原型的一种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漫长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指称、一种符号。它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并且,它又能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同时,杨柳意象作为一种离别原型,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从古时候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的心理能量,其情感内容比个人的心理体验要强烈和深刻得多,有可能广泛地震撼着我们的潜意识。

猜你喜欢
谐音杨柳原型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一起来探案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包裹的一切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绝妙的数字灯谜
语法总结: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