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行业的现况分析的可投资性报告

2009-12-11 09:33陈玥皓
商情 2009年27期

陈玥皓

[摘要]国家政策的导向是尽量降低风力发电成本,从而减少社会所额外负担的成本,为了达此目的,通过的方式是培养中国自己风电产业链,提高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

[关键词]风电资源 能源结构调整 风电发展

一、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需要调整

中国的发电结构非常依赖于煤,因此煤价的波动会造成整个电力行业的波动,从而造成整个国家的用电成本也随着煤价的波动而波动,给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影响。此外燃煤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中国在2007年以成为事实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中国所承受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美国加入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将会面临空前的国际压力。不管出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压力,中国都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

二、风电行业在非水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商业价值且储量丰富

风力发电成本和火电相当,目前更是降低到0.4-0.45元/千瓦时。和太阳能相比,风力大规模发电社会所承担的负担要低很多。

对于中国风力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存在很多种说法,国家气象局1980,2004进行的第二,第三次全国风能普查的结果是,陆上10米高可开发利用的风电储量约为:25300万千瓦和29700万千瓦,近海可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为75000万千瓦。由于高度越高,风能越好,美国环境计划和国家气候中心,根据模型所得中国50米高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为:140000万千瓦和254800万千瓦。虽然不同机构的调查结果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国风力资源非常丰富,能够成为我国电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风力资源没有进行过详尽的评估,因此无法得出具体准确的数据,但从目前规划的风电基地来看,我国在未来的装机量至少将达到10000万千瓦,那么至少在未来5年内,风资源不会成为瓶颈。

三、中国目前风电行业正经历着高速增长

从2002-2003年开始风机装机量步入稳定增长,到2006-2007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政策对行业的启动功不可没。但随着行业和政策的不断调整,目前运营风电场已经能够获不错的收益,我们认为在未来,政策对行业的支持会一如既往但政策驱动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而市场在行业里面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在过去政策驱动着中国风电行业的高速增长

从2002-2003年开始风机装机量步入稳定增长,到2006-2007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造成现状的原因有如下四点。

(1)2003年特许权项目启动。

(2)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

(3)2005年《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4)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大型发电企业配额的确立。

2003年开始的特许权项目解决了2002年以前存在的阻碍风电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明确了风电不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政府承诺固定发电小时内(30000小时)内的固定电价,风电与常规电源上网电价的差额在各省电网内分摊,风电场与附近电网之间的输电线路及配套设施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进场道路及项目准备工作有当地地方政府组织协调等等。这些主要政策后来都被《可再生能源法》采纳。此外2003年,2004年的特许权项目都采用投标价最低者中标,这也对风电设备的价格提出了要求,虽然从国家层面出发是为了控制风电的发电成本,但在客观上确实对提高内资厂商竞争力有明显帮助。

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将上述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市场对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的信心更加坚定2005年同时出台的《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这对培育本土的风电产业链十分关键。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规定,凡权益装机量在5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集团,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总装机量的比例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别要达到3%和8%。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导致06,07年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导火索。由于太阳能电池过高的成本以及生物质能运输,来源等缺陷,真正最有商业价值的就是风电,因此到2010年占总装机量3%非水可再生能源可能全是风能。按2007年五大发电集团的权益装机量算,到2010年装机量需要达到880万千瓦,2006年的全行业累计装机量不过260万千瓦,考虑到风电的开发从拿到项目到建成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时间仍然比较紧迫,这也是我们认为为什么装机量会在06,07年爆发。截至07年五大发电集团仍然还有527万千瓦的装机量需要完成,这些需求都将在2010年之前得到体现。

2.风电行业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经济驱动

国家政策的导向是尽量降低风力发电成本,从而减少社会所额外负担的成本,为了达此目的,通过的方式是培养中国自己风电产业链,提高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2003,2004特许权项目采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2005年出台的《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都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政策使得内资整机制造商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在短期内培育起了中国的风电产业生产链。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大型发电集团的配额要求更是直接提供了需求。这些政策使得目前中国的风电产业初具规模,从这点上说这些政策是成功的。

但特许权项目每次装机量较大且众多的前期事项国家都已做完,因此对大型发电集团很有吸引力,由于大型发电集团实力强,能够接受风电场项目的微利或微亏,加之众多投资者希望借此进入风电行业,因此前期特许权项目的上网电价价格很低,使得风电行业的投资回报很低甚至是亏损,这极大的影响了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仅仅靠政策提供的需求是不稳定,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需拥有合理的回报,只有有了合理的回报,才会有持续的需求。国家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从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电价对风电场的盈利能力非常重要,为了合理提高竞标时的电价,国家每年都在对特许权项目的中标规则进行修改:

2003.最低价中标;本地化率不低于50%

2004.最低价中标;本地化率不低于60%;单机容量不小于600kw

2005.电价权重为40%;本地化率不低于70%;单机容量不小于600kw;总装由国内厂商提供

2006.电价权重为30%;本地化率不低于70%;单机容量不小于750kw;

投标人应选择好风电设备制造商共同投标,中标不得在进行设备招标另选制造商

2007.电价权重占25%;机组本地化方案占35%;技术占20%;投融资能力占10%;项目财务方案占10%(目前最新的招标中,为电价最接近去掉最高和最低价的平均价为最优)

经过这些规则的调整特许权项目的价格逐步向理性化靠拢,中标电价都在0.5元左右的项目,其有效发电小时数逐年提高。

目前一个典型4.95万kw风电场的盈利概算,可以算出目前以1.5mw机组建设的风电场基本能够盈利,而用750kw机组建设的风电场已经能够获得很不错的收益率。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风电行业盈利能力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能力,各大发电集团投资风电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配额,随着兆瓦级机组发电成本的下降和稳定性得到证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风电领域。风电行业的驱动因素已经从政策逐步转向为市场。

四、未来中国风电行业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在经历了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未来前景如何,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预测未来中国风电行业的前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是预计中国2020年的发电量。二是预计中国2020年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占比。三是用预测的发电量和风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占比算出2020的装机量,然后往回推出中国风电行业到2020年可能的发展趋势。

为了预测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我们采用了四种方法来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比较,看是否合理:一是采用中国过去发电量和GDP的关系来预测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二是采用日本工业化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三是用中国不同地区人均的发电量的关系来预测2020年人均发电量,进而算出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四是用日本工业化时期人均发电量的增长模式来预测未来中国人均发电量的增长模式,进而算出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

1.中国GDP增速和发电量增速正相关,发电量弹性系数约为1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发电量相对GDP弹性系数和经济发展模式分不开,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经济发展模式对弹性系数的影响,我们将1989-1990,1997-1998两个受政治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时段去掉:

在对1989-1990,1997-1998两个时段进行修正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发电量弹性系数的三个时段:

1981-1984:0.5左右

1986-1996:0.8左右

2000-2007:1.2左右

不同的发电量弹性系数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分不开,从1981-1984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农村的改革而带动,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比较低;而1986-1996主要是乡镇企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轻工业带动;而2000开始,中国加入WTO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主要靠出口,房地产以及重工业带动(其中化学,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非金属制品的耗电占全行业耗电的60%左右),并且从2005年开始出口开始升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耗电量的弹性系数明显上升。

考虑到中国城市化进程才过半,基础设仍然比较薄弱,对汽车,住房等需求稳定,以及出口产品的升级才开始不久,我们认为截至20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会以城市化为主要推动力,出口将会以机械为主,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会比1986-1996高。另外由于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高能耗产业维持快速发展可能性不太,因此发电量的弹性系数会比2000-2007年低。

综合考虑,在中长期内中国的发电量增速对GDP的弹性系数将在1左右。

2.日本工业化时期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的关系和中国目前相似。

截至1971日本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考虑到中国的中国由于地区发展不平横,工业化时期应比日本要长。

在工业化时期发电量的绝对额有明显的增长,而且增速很快,达到13%左右;工业化后(80年代开始)虽然发电量的仍在增加但增速已从13%左右降到了4%左右;进入2000年后,发电量趋于平稳。另外发电量从1945年起就开始保持高速增长,直到1971年工业化基本完成,整整26年时间。考率到日本战前就已经具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战后恢复很快,以及中国地区的发展水平及地理面积比日本大很多,中国工业化所需时间应该比日本更长。

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可以看到发电量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5左右,和中国进入千年后的弹性系数比较付合。进入90代后由于GDP增速太小,导致微笑的波动都会将弹性系数明显的放大,因此90年代的弹性系数不能很好的反映与G DP的关系;

从对日本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电量和GDP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我们做出的发电量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假设是合理的。假设至2008年GDP的增速能保持7.5%,那么发电量的增速也为7.5%,按此可估算出2020年的发电量为:84000亿千瓦时

3.按中国各地人均耗电量来预测,2020年中国的耗电量将达到66500万千瓦

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和人均耗电量成正比,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线性关系,这说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的是量上的差异而不是经济模式上的差异。

目前中国人均GDP为19492元,假如中国经济模式不发生大的变化,人均GDP增速到2020年保持7.5%,那么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49900元,人均耗电量达到0.475亿千瓦时/万人,按14亿人口算,到2020年中国的耗电量为66500万千瓦。

4.按日本人均发电量的正增长模式来看,中国2020的发电量将到65000万千瓦和日本的人均发电量相比,我国人均电量只相当于日本1966年的水平。

日本在1966年人均发电量达到2174kw/h,经过14年的发展到1980年人均发电量到了4933kw/h;假如中国的发电量增长和日本一至,那么截至2006年中国人均发电2057,到2020年应该有4667kw,按14亿人口算,到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应该有65338万亿千瓦时。

我们从中国自身的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关系,日本工业化时期发电量增速和GDP增速的关系,中国各地区人均发电量和人均GDP的关系,日本可比时期人均发电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四个方面预测了到2020年中国预计的发电量,其范围在:65000-84000万亿千瓦时。

总之,由于全球能源日益稀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能源结构的调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中国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稀缺和环境压力比起发达国家更甚。无论是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证可持续发展,还是国际压力,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都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