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09-12-11 09:33
商情 2009年27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吴 晔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断通过贸易、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渠道传递到中国。美国次贷危机以次级贷款危机为起点,迅速蔓延到美国的金融、股市、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并且随着全球经济链条进一步扩展到世界各地,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 次贷危机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指近一年来发生在美国由房地产泡沫破产引起的次级贷款机构破产,大量投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亏损甚至被迫关闭,经济增长衰退、股市剧烈震荡的金融风暴。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高低分为最优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和超A贷款市场。在房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融资方式为贷款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而抵押贷款公司则将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银行再将贷款重新打包成为贷款抵押债券后出售给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来转移风险。这种资产证券方式使很多人分享了房产增值的收益。但是,针对美国房价过热,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随着利率上升,房屋借贷成本上升,整个国家房价下跌了20%;同时油价上涨,物价攀升,居民支出增加,一些房屋持有者发现房贷总额超过了房屋价值,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拖欠贷款。由于没有房屋产权,再融资渠道受到限制,结果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特别是可变利率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很高。截至2008年10月份,全美国已经有无数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破产。随后一批投资银行因为涉及次级抵押贷款而倒闭,大量的次级债券信用等级下调,大量的企业和基金被迫暂停发债。接下来欧洲金融市场也出现严重的震荡。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美国史上最大破产保护,美国的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冲击着世界金融市场和各国经济,造成全球经济下滑和各国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金融危机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看,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强,中国金融市场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使美元疲软态势加剧,美元持续贬值,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降低利率、经济衰退等预期下,经济危机很可能促使美元继续贬值,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客观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中美贸易冲突,但是过快的升值则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美元贬值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延伸到中国资产价格的涨跌、通货膨胀加剧等情况。美元贬值将对中国持续带来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3.进一步加剧我国业已严峻的就业压力。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生产成本急剧抬升。二是外部需求减弱导致新订单减少。三是从紧货币政策下多次加息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上升以及信贷困难。四是人民币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使得企业汇兑风险敞口暴露,利润受到侵蚀。五是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在外部需求减弱与人民币升值双重制约下,成本上升风险难以通过涨价向国外转移。

三、我国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

1.利用危机调整产业结构、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通过扩大内需,必须解决消费增长不振,关键在于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深化社会改革,短期厉行减税,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刺激居民消费意欲;中期理顺价格,让价格信号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长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改革。一方面现有的财政收入更多地向公共财政倾斜;另一方面加快税收政策的调整。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只有将用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与用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改善金融调控、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有必要重新调整年初的货币政策。

3.深化中国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完善。首先,要继续加强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让创新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其次,要继续推进混业经营,拓宽盈利渠道,同时在发展混业经营的过程中。注重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注重构建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防火墙”;另外,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减少监管盲区。

4.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伐。通过对这次教训的反思,也将间接地对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整体氛围,甚至是监管思路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将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愈来愈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新兴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将大大增加,金融体制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比金融创新更为重要。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对经济增长、信贷政策、汇率制度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和金融业务开放进行整体考虑,建立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军.各国金融危机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4,(13).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

[3]梅新育.国际金融传染机制的新特点.中国金融,2007.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浅谈投行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金融监管改革的轻与重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