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峰 田文治
[摘要]在9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G20峰会中,各国领袖开始协商讨论共同退市策略。本文就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我国是否应该在现阶段就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以及退市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态势还不明朗,现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还为时尚早。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经济恢复的情况,逐步退出救助计划,避免萧条过后再出现滞涨问题。
[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 退市 措施
去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政府纷纷救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球经济逐渐稳定,经济回暖。于是,各国开始考虑退出经济刺激计划。9月23日,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决定维持利率不变,但也强调了经济复苏迹象,宣布减缓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购买步伐的计划,并与华尔街的主要债商洽谈,拟利用逆向回购协议回收多达一万亿美元资产。其后,包括欧洲央行、瑞士央行以及英国央行在内的全球主要中央银行纷纷宣布,随着金融市场逐渐趋稳,计划削减向本国的银行系统注入 资金。我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会根据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需要,不断调节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问的是,我国是否应该退出经济救助计划,现在退市是否为时尚早?笔者认为,退市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现在退市为时尚早。
一、我国为什么要退市
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四万亿的救市资金投放市场,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如此多的流动性在经济低迷时确实可以缓解压力,但是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第一,根据货币数量理论MV=PT,这表示,过多的货币供给和加快的货币流通速度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现阶段,我国已经投入四万亿的救市资金,经济回暖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加剧。若通胀稳定,下一步资产价格泡沫可能会比较大,因为我们不光是靠财政,而且是靠大规模的信贷来支持经济增长。如果信贷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最终会对资产市场造成影响,资本市场和微观经济基本面的脱节,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二,很多新开工项目增加以后,有可能调不回来。过去几个季度,我们面对的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政府采取任何措施支持经济增长都是有道理的,但经济反弹后,要考虑其后续效果。若持续新开工项目和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该收的时候收不回来,经济从过冷转为过热,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因此,政府淡出是必然的选择,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整经济才是长久之计。
二、是否现在退市
到底什么时候结束经济刺激计划,它的时间选择和力度上的选择不仅在考验欧盟,考验美国,也考验我们中国的智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 论上面的致辞里面专门提到了,他希望世界各国今后第一根据自己的国情。第二要负责任的态度来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各国考虑的是这样的政策如何跟自己的长期政策,日常稳定的政策之间产生一个顺利的衔接和过度。比如,像我们国家目前所采取的“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是我们仅仅为了这一次危机才单独采取的这么一个政策,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家常提到的4万亿,其实到目前为止4万亿投资并没有一股脑地都放到实体经济当中,这里面1.18万亿的中央政府投资到目前为止只投进去了3800亿元,这3800亿元分了四批,第四批目前可能刚刚开工,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后面1.18亿之万的另外2万多亿是我们希望用中央政府投资调动起来的地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金包括民间投资,那么这些资金被吸引起来被调动起来并且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应该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某一天说世界的领导们人坐在一起宣布金融危机结束了,然后我们这些资金就全都抽回来,不会的,他会跟我们今后一年、两年、三年甚至五年,甚至跟整个“十二五”期间的财政政策,资金的投向都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因此,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必定要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1%和5.9%,而6月份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7%和5.9%。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回暖的迹象,全年GDP增速达到8%似乎已成定局。面对这些数据,我们在振奋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这真的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复苏了吗?笔者认为,现在就下结论为时尚早。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恢复迹象”主要包括公共投资、股价、房地产价格和汽车销量。这些指标虽然都显现出向好的趋势,但是这些指标的回升主要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很难说是整个经济的复苏。此外短期或者局部的上升并不代表实体经济的全面恢复。
首先,出口。从此次金融危机受影响最大的外贸出口来看,由于美国迫于世界舆论压力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危机之后不大可能再继续依靠无限制的经济透支来支撑过度消费,我国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欧美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一件接一件的特保案、反倾销案,都说明我国的出口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内需。经济危机一年过去了,虽然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内需扩大并非一日之功,我国的居民消费没有明显的提高,内需的增加主要还是来源于财政投资,这只是一时的,不是长久之计。
第三,投资。目前,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在危机中仍然力争8%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我们要看到,经济刺激计划是一时的,并非长久之计,关键还是看民间投资。今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同比大幅下降。1-5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下降6.7%,其中税收收入下降9.4%,而且至今仍然保持着负增长状态。特别是中央财政已经相当吃紧。从财政的角度出发,政府很难再出台新的刺激计划。那么,民间投资能否启动,外商直接投资能否有所好转,成为关键。
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非常关切调整经济结构这个问题,强调“立足当前,志在高远”。具体而言,政策短期“下猛药”,如迅速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快速回升;而长期则重在“调结构”,重点放在刺激消费和调结构上,如首先通过减税、财政补助等方式挖掘消费潜力;其次,加快医疗卫生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步伐,将更多财政资金将投入到“保民生”,从而为刺激消费提供坚实基础和长久动力。此外,在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了备受关注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规划主要内容。因此,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成效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结构调整是否有成效也要待日后检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短期效果。判断我国经济是否已经复苏还为时尚早。
因此,我国不应该在现在就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应该继续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待经济进一步稳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保证经济软着陆。
三、退市的艺术
尽管救市的效果立竿见影,经济看似复苏,但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甚至更加恶化,从而造成经济运行摆脱不了“政策市”推动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国政府要注意“退市”的艺术,一方面靠政府的主导行为去建立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制度,提振市场的经济活力。比如,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壁垒,打破区域行政的障碍,弘扬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开拓创新类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合理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惩贪污腐败的行为,培育有序竞争的企业文化,提高社会整体的诚信意识,提供向绿色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型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这才是中国经济造血功能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去追求所谓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救市的目的不仅要扶持经济、提振信心,而更重要的是应该尽快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以提升社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稳步不乱地把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盘”交给信心日益上升、规模日益庞大的市场这一最终目标。
因此,现在就退出刺激计划还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退出预案,根据我国经济恢复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退出。
参考文献:
[1]申剑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过早退出.21世纪经济报道.
[2]刘煜辉.美国2010年退出极其艰难.每日经济新闻.
[3]韩瑞芸.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三步走”.
[4]黄武锋.新颖收缩性货币政策或为中国退出政策首选.东方早报.
[5]丁冰.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为时尚早.中国证券报.
[6]周裕妩.现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还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