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荣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音乐多元化影响下,我国出现民歌新唱热潮的过程,目前状况及其产生原因。指出我国民族声乐目前曲目单一,唱法雷同,和歌唱家追求高技巧、宽音域是作品缺乏亲和性和传唱性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将我国传统民歌揉进现代音乐元素,将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及走向国际舞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民歌新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最大商业化利益的追求,降低或简化了作品的艺术性,中国民歌将失去原有艺术特色和深度。
关键词:民歌新唱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元素传唱性包装
中图分类号:J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39-01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刚走上改革开放的前沿,就出现了一批以《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等为代表的音乐作品,它们以一种当时较为流行的我国西北地区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传统民歌素材为基础,并加以流行音乐元素的包装,从而在我国迅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
到了九十年代,由于我国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西北风”受到欧美流行音乐和港台歌曲的严重冲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本世纪初期,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寻求创新的一些流行音乐人又把视线转向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经典民族歌曲,他们运用了欧美韩日音乐元素,进行重新包装,形成了一股民歌新唱的热潮。如韦唯的《小河淌水》,刀郎的《草原之夜》,刘欢的《怀念战友》,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等,这种流行风格的新民歌一进人流行歌坛,立刻就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
除独唱形式外,以组合形式的民歌新唱也已出现,如广州乐团的男中音歌唱家吴哲铭与两名女生的“梦之旅”组合,他们演绎了许多国内外的经典民歌,风格清新,舒缓,给人们带来梦呓般的宁静,甜美舒畅的感觉。不但声乐,而且器乐也出现了民乐新奏,如女子十二乐坊,她们都是毕业于国家的专业院校,具有良好的舞台形象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加上唯美的服饰和动感的舞台动作,并打破了传统的演奏方式,边奏边唱。
做为一种新生事物这么被观众接受,应该会有其真实的缘由。首先,我们传统的民歌或创作民歌,目前听来绝大多数是一个声音,尤其是唱法和配器上,大同小异,雷同居多,如女声几乎都是“金”派,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性欣赏需要。我们传统的民族唱法演绎的许多作品,音域较宽,技巧较高。例如当红的王宏伟,刘和刚等歌唱家,他们的作品《西部放歌》《父亲》《儿行千里》等都是新时代的文艺精品,让普通老百姓演唱有相当的技术难度,所以听来好听,但想唱则只能望而却步,所以就失去了传唱性,也就很难流行。
为什么会忽视传唱性和多样性?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歌唱家具有较好的演唱技术,宽广的音域,希望在演唱中能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演唱功底。而作品的作者为满足歌唱家的欲望,就量“声”定做,增加了歌曲的表现难度,无形中忽略了老百姓的传唱性。第二,许多歌手为了盲目跟风,为了参加大奖赛能获好的成绩,就提高作品的音域,一旦某个歌手唱高音能获高分,许多歌手也就跟着蜂拥而上,泛滥成灾。其中有些作品可能都是出自同一有名的作者,曲风单一,配器更是千篇一律,于是出现多人一面的状态。第三,以前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到各个地方进行采风,不断地体验生活及反复推敲才诞生的,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电脑前一气呵成,作品机械化成分多,缺乏人性化,所以难以深入人心,打动听众。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抄袭现象不时出现,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所谓的新歌似曾相识,听到上一句就可以知道下一句的旋律,歌曲怎么会有自己的特性呢?当然,这也对我们广大演唱者和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写作作品演唱作品时要作到声情并茂,要把握好歌曲独特的艺术性及传唱性的平衡,这才是歌曲长久流传的关键。
那么,民歌新唱是否能长久发展下去并成为一种趋势呢,笔者认为它的存在自然有它的价值所在。首先,从配器来讲,采用的是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符合广大青少年的审美追求。许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把它用在课堂上,不但能让许多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同时也能让广大中小学生得到美好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推广中国民歌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反之下,假如将比较传统的老民歌介绍给学生们,会有部分学生觉得这些音乐不够时尚,比较生硬,甚至不好听,就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其次,民歌新唱具有更宽广的听众空间,2007年谭晶在维也纳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得到广大国外听众的热烈反响,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少外国人从此对中国的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中国民歌逐步走向国际化,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影响。
总之,民歌新唱有利也有弊,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音乐形式才能满足多元化听众的欣赏需要,和我们传统的民歌上的区别只是唱法形式上改变而已,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反而给民族声乐增添色彩,使民族声乐发展得叶茂枝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