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闻
小时候学习写作文,优秀报刊上的范文老师会读,班里同学写的优秀习作要读。那时的作文课,老师几乎都是如此来上,学生也理所当然地如此来学。也许是受新形势课改思想的冲击,也许是对过往失误反思得过分激烈,不知从何时起,范文被视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桎梏,认为范文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容易让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范文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模式作文的罪魁祸首。于是,有人就高呼:让学生看作文选,那是贻害无穷!于是,提供范文的教学就成为了一种为人所不齿的习作教学形式,而提供习作范文的报刊,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城门失火”后与鱼儿相同的命运。
我倒不是说提供范文的这种习作教学有多么的科学合理,也不认为它是最为有效的习作教学形式。我只是在想,提供范文的习作教学真的不可取吗?提供范文真的有错吗?
其实,一切都是事在人为。范文使用得好,它就是一把打开学生习作思维的金钥匙,如果使用得不好,那它就是束缚思维的枷锁。这就如一把菜刀,我们可以用它来为切菜、剁肉,却也可以用来伤人。菜刀的作用是什么,关键看使用者怎样来用它,与菜刀本身何干?范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有写一篇有关“我”的习作。对于这个题目,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提供的范文是(内容大概如此):起首一段概括地写“我”的外貌和性格,接下来的几段分别用两到三个事例来印证“我”的性格特征,最后一段来个总结性的点睛之笔。范文读完了,老师再强调一下,指出范文的这些写作“特色”,毫无疑问,学生写出的作文,除了名字、事例不一样外,不大同小异才怪!但是,如果换了我来指导学生写这个题目的作文,我会给学生提供几篇如下内容的范文:一、多笔划的“我”:由从分析“我”这个字来向读者介绍“我这个人”的性格、特长等;二、It's me:作者从头发写起,把自己的眼、眉、牙、耳五观通通梳理一回,从而向读者展示一个独特而极富创意的“我”;三、那个丫头:以“琴”“棋”“书”“画”四个小标题,来向读者展示我的兴趣和才艺。如果三篇还不够,我还会向学生提供下面的习作思维形式:可以用光盘播放故事片的形式,来向读者展示我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或是所作所为等,从而将一个真实的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我还会提供履历表格形式的范文给学生,就是将自己的姓名、性别、性格、事例等信息以填表格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出来,从而简洁明了地让别人认识“我”。而且,在我给学生提供了这些范文后,我会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写作文这件事,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与写法,你觉得怎样最能向别人介绍好自己就怎样来写,写的时候,最好要让将来看到你文章的人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想看才好。老师读的这些习作虽然写得很棒,但是作为他们的同龄人,老师相信你在看了他们的习作之后,一定会写出比这些习作还要新颖和独特的作文来,并且也会写得比这些小作者还要优秀,因为后来者居上嘛!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表现自我的形式,那你可以从老师所提供的这些范文中选择一种你觉得最适合你自己的形式来写,但一定要记住,你是在借鉴,一定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之所以多层面来给学生展示范文,那是因为作文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别的学科是举一反三,而习作课则是能从所例举的三篇范文中反出一篇,就是一件不错的事,就是一种成功。因为范文的作用,其实就是在于开启学生的习作思维,激活学生的记忆储备。
或许,有人会说:你一个大编辑,见多识广,我们哪能跟你比啊?说这话的时候,最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在承认习作范文读得少了,没有能从众多的报刊中多侧面、多角度地提炼出优秀的范文供学生参考,而不是在习作时向学生提供不提供范文本身。因此,作文时学生思维不开、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错不在范文,更不在提供范文的报刊,而是在于教者:文章读少了,选择不当,使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