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派记者 吴亚明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记者 钟玉华
国民党在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小输,但连日来却在气势上大输,让人感觉马英九是只会踢“顺风球”的人。12月7日身为台湾“总统”的马英九宣布,第四次“陈江会”不会协商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所有评论都认为他在两岸政策上开始了“彷徨”和“犹豫”。与此同时,在选举中得势的绿营分子再次高举起“台独”大旗,他们号召10万民众参与阻挠将于本月21日召开的“陈江会”,而台当局的应对措施是劝说店铺在那天关门大吉。大陆学者王建民8日对《环球时报》说,在县市长选举失利后,马英九在两岸政策上的后退似已不可避免。而台湾《联合晚报》8日发表社论,痛斥马英九在县市长选后“自乱方寸”。有大陆学者指出,ECFA本来就是台湾那头更热心,他们如果反悔,大陆根本没必要追着他们签。台湾也不能指望越强硬大陆就越哄着。对台湾,大陆最根本的是必须用实力说话。
马英九两岸政策似后退
台湾地方选举结束后,岛内最热门讨论的两个议题就是“马英九是否失势”与“民进党胜选是否会改变两岸政策”。在民进党的强力操作之下,一时间连国民党内部都出现杂音,有些人认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应该微调,应该放缓ECFA商签的日程,这让人感到机会主义有可能在国民党内部占据上风。
面对各种压力,在选后“闭关”一天的马英九7日出面解释说,在即将上场的第四次“陈江会”上,ECFA不会成为正式协商议题,但会讨论ECFA未来的进展。他保证说,ECFA一定会在签署前向“立法院”做重点报告,让“立委”充分了解内容,签完后,还会送到“立法院”审议。他还强调,任何政策一定会“以台湾为主,维护台湾主体性”,“两岸的协商一定也会非常重视对等与尊严”。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8日也对媒体保证,“陈江会”四项议题,完全跟ECFA无关,会上也绝对不会签署ECFA。
不过从台当局“内阁“中却传出与马英九完全不同的声音。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7日指出,两岸政策“不必微调”,签署ECFA也会“照日程走”。而据《联合报》报道,“经济部长”施颜祥7日在“立法院”许诺自己愿为宣传ECFA“拼了”,愿意公开上电视举行辩论会,舌战反对人士。
与施颜祥的慷慨陈词相对,在县市长选举中“走出谷底”的民进党,连日来“台独”气焰也颇为高涨。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重弹应该就ECFA进行“公投”的老调,民进党“立院”党团则嘲笑施颜祥是在“作秀”,并不会接受电视辩论挑战。目前,绿营正准备“乘胜追击”,为破坏本月21日在台中开始的“陈江会”作筹备。他们计划20日在台中市发动大型游行,号称规模“绝对超过10万人”,本土社团则打算以游击方式表达抗议,正评估是否在会址附近举办守夜活动或近身呛声。民进党7日还发表五项声明,要求马英九就日前发表的“两岸人民只是户籍不同”等“亲中”言论做出解释。
民进党把ECFA妖魔化了
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挫败,外界认为未能与南部民众好好沟通ECFA是主要原因之一,ECFA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些台湾选民产生如此恐惧和反感呢?
其实,ECFA是一个类似两岸自由贸易的协定。一般的台湾民众对ECFA没什么认识,真正关心ECFA的是岛内工商界人士。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非常期待ECFA,但岛内传统产业界确实担心由此带来的冲击。于是绿营见缝插针,打着“拯救传统产业”的旗号,扭曲、污蔑、妖魔化ECFA,说什么“一开放就是灾难”,岛内失业率会超过20%,老百姓会自杀、会饿死等等。台湾中南部是传统产业聚集区,也是农业县市,是失业率较高的地方,绿营的这些宣传,当然会对民众产生作用。
与民进党的善于操控话题相比,马英九“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风格则成为其政治竞争的最大劣势。从选前到选后,民进党一直掌控“国民党两岸政策失败、导致台湾民穷国弱”的议题方向,而国民党只能苦苦在后追赶与穷于解释。
这种状况甚至连无党籍“立委”赖士葆也看不下去。7日赖士葆在“立法院”说,去年台湾产品销至大陆1000亿美元,大陆只销来台湾300多亿美元的产品,台湾产品销去大陆,平均关税为8.9%,也就是每年付了70亿美元的关税给大陆,折合台币约2000亿元。如果签了ECFA,马上就可以省下这2000亿元,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当局不宣传?而且,当局早就承诺劳工及农产品不会开放,但南部很多农业县根本都不了解,是不是“经济部”宣传方式有问题?另外,目前台湾有1415项大陆农产品进口,其中479项是1950年到2000年国民党50年执政时开放的,而另外936项则是过去民进党执政8年时期开放,没有一项是马政府执政时期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