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红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大多数的教学段落中均设计了“数学活动”。同时还注意了不同年级“数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的层次性特点,力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在“做”中感受、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有关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巧妙地设计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认知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认知,发展智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我巧妙设计活动,使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经历活动过程,通过亲身感受发现、理解、掌握知识。
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我设计了月历游戏,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①在月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4个数,并把这4个数的和告诉学生,让学生求出这4个数。②在月历上任意找1个数以及它的上下左右的4个数,每个人分别把这5个数的和告诉组内同学,让同学求出这5个数。③自己设计:根据月历规律自编一个有趣的游戏,并用方程解决问题。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巩固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体现数学价值的数学活动
让我们的学生学什么样的数学?《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标准》又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式多样,在参与活动中,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投入到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探索性的活动中。一些数学活动能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启迪科学思维,开拓知识视野。
如,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后,我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新年快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亲人、老师或朋友吗?”这一活动既联系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实习作业时,让学生测量旗杆高度和楼层高度: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数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活动和人的一般思维活动一样,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适应数学实践活动的不同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是思维,就学生个体而言,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在心理学上就是思维品质。人的思维品质就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一般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然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数学课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科之一,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
如,在“月历游戏”活动中,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中横行、竖行、斜行等各有什么规律,并自编游戏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去观察事物。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如在布置“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基本图形,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中心对称图形”这一题目公布后,学生们设计了很多有意义的中心对称图形,非常富有想象力。
总之,有效地安排数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