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杨立英
摘要:童子军是一种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目的在于培养公民道德、勇敢精神及各种野外活动的技能。民国时期,童子军活动在学校展开。教育部将“童子军”定为必修科,进行三级训练和专科训练。尽管与学校课程有些重复,但童子军教育仍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有益补充。
关键词:童子军 必修科 三级训练 专科训练
“童子军”由英文Boy Scout翻译而来。它是一种青少年组织,目的在培养公民道德、勇敢精神及各种野外活动的技能。我国童子军事业创始于民国元年。初期,大多数学校只是在课外组织活动。后来大家逐渐地认识到,童子军教育能使青少年儿童“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遂纷纷提出将童子军列为必修科。
一、选修科到必修科
早在1924年,广州市教育局令市立男女中小学校,一律列“童子军为必修科”。1928年,北平童子军协会委员长也致北平特别市教育局,“通令各校童子军为必修课”,意在普及童子军。1934年,教育部以“中国童子军组织,崇奉三民主义,以期养成智仁勇兼备之青年”,规定“自23年度起,公私立初级中学,亦以童子军为必修科,修习时间为三年,每年度每星期实施三小时,课内一小时,课外二小时”;另外,还对童子军的经费问题作了规定:“所有童子军设备案,应由各校列入预算内”,而“小学儿童,年龄较幼,小学办理童子军,仍列为课外作业”。
此后,全国各地逐渐在学校普及童子军训练,无异议。但是关于“小学办理童子军,仍列为课外作业”这一案,有人感到不解,于是有关部门以 “高级小学的儿童年龄均在10岁以上,体力均能胜任童子军训练”,向教育部提议在高级小学教授童子军初级课程,“用以训练儿童身心的健全”。但教育部认为小学学生贫寒子弟居多,对童子军的各种费用,不易担负,并且童子军训练的科目繁多,恐怕小学生在智力上很难兼顾。因此,对于小学童子军由其自愿参加。
抗战期间,许多优良的童子军团部被摧残,童子军教育逐渐逊于战前。胜利以后,复入常规。但教育部要简化中学课程,于1947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修订中学课程标准审查会议,决议“初中学生生活童军化,规定体育三小时,而以其中一小时为童子军术科,童子军知识则分纳于其他各科之内”。但朱家骅部长以此事影响童子军训练,经请示戴季陶会长之后,决定童子军训练仍列入初中必修课,每周一小时,第一、二两学年教学,并特别注重课外活动。
二、三级训练课程及专科训练课程
1.三级训练课程
中国童子军的训练也像英美国家一样分为初、中、高三级。在早期,童子军三级训练标准系依据英美而定,内容简单易学。1929年,中国国民党童子军三级课程标准正式公布:
初级课程包括:总理事略、党旗国旗、礼节、卫生等。中级课程包括:三民主义要略、服务、侦查、炊事、露营等。高级课程包括:中国革命史略、自然、救护、测量、工程及童子军组织法等科目。
可见,童子军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强调儿童与自然界及社会的实际接触,使他们由做而学,由学而做,从而培养他们各种生活技能。初级课程的内容大都比较简单,是一些童子军的基本常识,容易学习。中级课程的科目,增加了服务训练、技艺练习和野外活动,特别是户外露营是童子军训练的重要环节。至于高级课程,有些是继续中级未学完的内容,有些是比较高深困难的技术。它的内容很丰富,如果高级课程学完了,证明对于童子军的常识及技艺准备齐全,就可以服务他人了。
童子军自传入我国后,采用三级训练的方法,初期是自愿入伍的方式。但自1934年,教育部明令初级中学一律办理童子军后,所有的中学生便是当然童子军,强迫参加,这就造成三级课程内容与学校的课程相重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专科训练课程
童子军在学习中级课程时,可以加入专科训练内容,使童子军队员在闲时有事情做,培养他们生产的观念和习惯,另外还可以养成童子军队员的职业兴趣,作为个人从事职业的良好指导。中国童子军的专科课程项目繁多,内容包罗万象,包含人生所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各门职业,如艺术、农工商业、工程、医学、教育、畜牧、军事、社会服务等。
当童子军修毕初、中、高三级课程之后,团部会依次颁发给他们初级徽章、中级徽章、高级徽章和专科徽章。徽章是对童子军成绩考核的一种方式。徽章为铜质,由中国童子军总会统一发放。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童子军总会鉴于“各地邮寄包裹,甚感不便”,并“免浪费金属,为谋充实军器资源起见”,规定“自27年10月份起,所有男女初中高三级徽章及幼童军前后两期徽章一律暂停颁发,俟战事平定后再行补发”。战后,中国童子军总会因金属徽章造价奇昂,费用浩大,制作成本太高,而决定“以织锦代替金属”,藉省费用,且这种织锦徽章除省费外,“美观经洗,不易仿造”。
我国古代教育,一向以德、智、体三育为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目,故德育并重而并不偏废,文武合一而并无轩轾。而近年学校偏重课本之讲授,而忽略德行之指导,并以智育为主,体育德育为次。惟其如此,忽略了儿童的品性、修养与身体健康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太少。假如仅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去教会青少年儿童如何试验种种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实行道德训练,这样的话,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童子军教育实在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公报》,第6卷第23、24期,1934年6月17日
[2] 《教育部公报》,第6卷第45、46期,1934 年11月18日
[3] 《中国童子军总会公报》,第2卷第6期,1947年12月 31
作者简介:
刘兵,男,1982年10月出生,河北青县人,本科,石家庄市第六中学,中教二级。
杨立英,女,1982年4月出生,河北藁城人,研究生,河北师大附中,中教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