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辉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节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江泽民总书记更进一步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使命感赋予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识记、理解、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中,都含有大量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因素。教师应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这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积跬步以成千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逐步形成,日益提高。在这一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教师应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对那些好奇性强的同学,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保护好他们的好奇性,帮助他们一起探索和思考,保护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同时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以有所发现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追求。
二、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创新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对一些有一定道理的独特见解,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欠佳的也不能嘲讽,更不能压制和打击。学生的思路和教师不对时,不能一下子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合理成分和新颖的东西,鼓励其创新的意识,通过这种民主、和谐的合作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
三、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培养创新欲望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定神、入境、生趣、凝思),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在自学中探索(分析、总结、归纳),理解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在“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一节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个情境片,接着我用鼓动性的语言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帮下岗职工再就业出出点子,看谁的金点子多?”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一边看影片、一边思索。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在提问反馈时,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的说:下岗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也有的讲:下岗职工应重新再学习,掌握几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等等。同学们的回答有的显得稚嫩,不尽完美,但只要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
四、在质疑问难中,鼓励大胆创造,更多关注学习的过程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来寻求正确的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应提倡“不耻多问”、“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谁提的问题能引起同学们的争论,谁就学得好”。事实上,只有有所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只能在争辩中闪现。
五、在学法指导中,培养创新精神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达尔文也讲:“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扎实,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就越宽广。例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以下的学法指导:
(1)引导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引导辨析。鼓励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大胆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且不拘泥于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其创新素质的提高。例如,针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词语的位置能否颠倒的问题,许多同学进行了辩论,谈出自己的想法,这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引导观察、评说。在利用感性直观的事例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勇于评说。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写出至少五种身份角色,然后让同桌进行评说,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直观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4)引导小结、归纳。在学生自主地归纳共性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陶行知还激情澎湃地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例如,在“热爱劳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创雅室”竞赛活动。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不仅宿舍卫生条件改善了,而且各个宿舍布置得各具特色,充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如结合“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教学,我组织学生到农村里走访、参观。同学们以“我看农村新变化”为题,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撰写了自己的感想、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自我创新的目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切实实施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